谥号制度,其实在周朝就已经开始了,原本设定的初衷仅是为了概括性的评价天子。
随着统治的需要,皇帝需要给予大臣荣誉,以提高其忠诚度。
于是渐渐的扩展到诸侯,再从诸侯扩展到九卿,再从九卿扩展到品级比较高的大臣。
例如我们熟知的包拯包大人,他的谥号是孝肃,秉德不回曰孝,执心决断曰肃,孝肃这个谥号就是评价比较高的,表达的是很正面的评价。
包拯包青天—谥号孝肃
而文臣中的最高评价,就是“文正”。
有句话说,文臣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当太傅,死谥文正。生当太傅的人,每朝每代不知道有多少,然而中国封建社会这么多年,能够谥号文正的,却只有30个人。
那么,为什么这个谥号这么难呢?
谥号名称的变化
因为臣属的谥号名称一直在发展变化,而谥号最高为文正,实际上是在宋朝才正式确认下来。
像唐朝的最高谥号是“文贞”,名臣魏征就是谥号文贞。到了宋朝,因为避讳皇帝赵祯的祯字,司马光建议文贞改为文正,后面的朝代才基本沿袭了这个谥号的名称。
千古人镜—魏征魏大人
所以这就间接导致了文正的人少了,其实宋以前的大臣根本就没有这个谥号。
谥号量化标准的发展
谥号量化的标准发展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谥号给予的级别范围的发展,一个考核机制逐步的规范化。
关于谥号给予的范围,前文也略有提及。周朝只有周王有,而后再推广到诸侯,汉代是皇帝特批之下,还必须要是公侯身份,唐宋二品以上官网才能给予谥号,而清朝反而回收到一品及以上官员才有谥号。
千古完人-曾国藩(谥号文正)
而关于谥号的量化考核机制,之前大部分情况是皇帝觉得这个大臣不错,给个适当的谥号,如果大臣非常好,就给顶级谥号,但是后来就渐渐有了明确规定。
例如明朝就规定为官三年内不得有过弹劾等明文规定,并且还明文规定五年一议集中处理给官员谥号的问题。
这时候皇帝即使想给,也给不了。
谥号制度的非量化标准
如果当朝出过一个大名臣、大能臣得到文正,那后面一段时间的人就比较难,因为前者的标准太高。
这个因素到底有没有影响,估计很难有明确的证据予以考证,但是我们从时间规律上来看,还是能发现一些端倪的。
例如,北宋给了文正谥号的人有9个,这前五个人的时间差就说明了问题。
李昉公元996年病逝,谥号文正;
王旦公元1017年逝世,与李昉相差21年谥号文正;
王曾公元1038年逝世,与王旦相差21年谥号文正;
范仲淹公元1052年逝世,与王曾相差14年谥号文正;
司马光公元1086年逝世,与范仲淹相差34年谥号文正。
这前三个人基本都是21年的时间差,而范仲淹无论为政还是戍边,均是立下赫赫大功,不给文正不合适了,但是范仲淹之后没有像他这样的文武全才。
于是范仲淹之后的文臣就比较难,等到司马光得到文正,距离范仲淹就过了34年了。
范文正公
关于臣属的谥号就浅浅叙述到这里,其实谥号制度主要还是用于封建皇帝用于笼络群臣使用。只是一家之言,仅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下,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产物!
想想张居正谥号只是文忠,王阳明谥号也仅是文成。
学以致用-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