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物品,为何总高估价值?对此研究,竟然产生3位诺奖得主

2019-07-28   小胖的读书笔记

这一篇将探讨,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之中,谈到的一个同时涉及心理学与经济学的问题,就是原文文标题中提到的“禀赋效应”。这个看似高深的问题,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对于文物收藏市场的收藏家来说,几乎是只买不卖。如果生前就不得不出卖自己珍爱的藏品,收藏家会认为,是自己人生巨大的失败。

甚至收藏界都有了禁忌,绝对不能说卖,只能说您藏品太丰富,让给我两件,当然这“”是需要掏钱的。但收藏家只是偶尔出让自己的藏品,根本谈不上经济学定义的市场交易。

这种只买不卖的市场交易,深深引起了丹尼尔·卡尼曼的兴趣,因为全世界的收藏家几乎都是如此,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导致如此?这就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一种被称为“禀赋效应”的心理活动,有可能解释这种现象。

什么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拥有一件物品时,他认为这件物品的价值比没拥有时高得多。

1、

不同形式的待遇改善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假设了一对双胞胎,老大和老二。两个人一起进了同一家公司,开始的时候,两个新人工作一样,收入一样。当然也是同样的低薪水,工作时间长。

不久之后,随着在岗位上不断熟练,两个人对公司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于是,老板决定给两个人加薪,不过有两种方案供选择,

  • 一种是每个月加薪3000元
  • 一种是薪水不变,但每周少上一天班

假设老板和两兄弟都认同,多挣钱或者少干活,这两种加薪的待遇改善,价值完全一样。于是两兄弟用抽签的办法随意选了一下,

老大抽中加薪3000元

老二抽中每周少干一天活

一年之后,老板问哥俩,如果他们愿意,可以互换两个人各种的待遇改善,两个兄弟一起回答:“不用,谢谢!”

2、

不愿意,也无法进行交换的双胞胎

当初两个人刚得到待遇改善时,确实两种模式只是形式不同,但价值是一样的,所以两个人的选择哪一个毫无压力。但是之后,两个人根据待遇改善的形式不同,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老大用每月涨的3000元,分期付款,买了一套昂贵的健身器材,用来弥补自己,因为工作缺乏活动问题。

而老二终于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每周安排一个不用当天返回的旅游项目。

如果突然交换过来,对于两个人都是巨大损失,因为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老大不仅要少了3000元的收入里,节衣缩食还清分期付款。而多出来的这一天休闲时光,怎么可能用来锻炼身体?健身器材命运就是放在家里吃灰,这是巨大的浪费。而且老大心里肯定在计算,每月我少拿了3000,一年里我就会少拿36000,心痛到简直无法呼吸。

心理学家称这种对损失的夸张感受,叫做损失厌恶。

对于老二来说,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他的心理和身体上,都无法适应每周多一天工作的劳动强度,在本该在旅游路上的这一天,此时要在工厂里工作,真的是度日如年一样的煎熬。

所有的旅游安排不得不全部作废。而这3000元,要到在经过每月四个度日如年的周末,挣扎到遥遥无期的月底才能领到,想想就觉得是人间地狱。

所以,双胞胎听到老板的好心建议,第一时间果断拒绝,哥俩都有逃过一劫的感觉。

丹尼尔·卡尼曼设计这个例子,是批驳一个经济学理论,这个理论是:等价交换会可以一直等价。时间会让等价交换物,对拥有者变得具有独特价值,从而变得不等价,而且拥有者很可能会选择一直拥有,最终无法交换。

但这个例子,对于说明禀赋效应并典型,因为设定的条件限制太多,交换的价值被限定为完全等价,交换对象被限定为只能在这对双胞胎之间,现实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太罕见了。

丹尼尔·卡尼曼也觉得,编一个现实中罕见的例子,没有说服力,而且担心自己落入为假设而假设的思维陷阱中。所以接下来,他用更真实更日常的案例来说明禀赋效应。

3、

由一个葡萄酒收藏家引发的学术合作

理查德·泰勒是罗彻斯特大学的学生,他发现学校里的理查德·罗塞特教授,在一件事上,一点都不符合他上课讲的经济学。

理查德·罗塞特教授是一个葡萄酒收藏家,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那种,只买不卖的收藏家。曾经有人花100美元,要买他收藏的葡萄酒,理查德·罗塞特教授也不愿意。对于理查德·罗塞特教授所收藏葡萄酒的平均价值,100美元就是天价。

而理查德·罗塞特教授自己在拍卖会上,只会买下不高于35美元的酒。虽然他本人对酒的估价非常准确,经常有人找他估价。但轮到他自己购买,只要超过35美元,坚决不买。

理查德·罗塞特教授对自己收藏的葡萄酒,认定的价格超过100美元,而购买的葡萄酒,认定的价格是35美元之下。价格的提升,只可能是因为,理查德·罗塞特教授拥有了它。

由此开始,勾起了理查德·泰勒对禀赋效应,就是因为拥有而提高心理价值,这种有趣的心理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之后,理查德·泰勒发现,在偶然发生的交易中,禀赋效应更经常见到,一个某乐队的狂热粉丝,在乐队演唱会门票出售一空之前,花200元买下了一张门票。

而且他表示,他能接受的最高价格,是500美元。想不到的是,在网上,有人打算出价3000,这个粉丝会卖吗?

通常情况下,这名粉丝是不会卖的。

3000美元的最低心理卖价和500美元的最高心理买价,为什么同样会这样巨大的差价?

在偶然的情况,理查德·泰勒看到了丹尼尔·卡尼曼的论文,顿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自己一直在反复思考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于是理查德·泰勒找到了丹尼尔·卡尼曼,两人一起展开研究。

因为一起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禀赋效应,却经常只出现在偶尔发生的交易中,一年时间里观察不到几次。而且,这种模式也无法从学术的角度证明,禀赋效应是人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于是,理查德·泰勒和丹尼尔·卡尼曼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人弗农·史密斯的实验方法,小范围、高密度的进行测试。

经过一年的测试,最终证明,禀赋效应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思考模式,而不是偶然发生的个别案例,只要人类有机会,都会使用禀赋效应进行交易。

4、

一个研究项目,3个诺贝尔奖得主

而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因为各自的学术研究,于2002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故事远没有完,因为本书中文版出版于2012年,丹尼尔·卡尼曼只在书中记述了他和弗农·史密斯共同获奖。

弗农·史密斯

图左丹尼尔·卡尼曼

而这本书无法记述的是,2017年,理查德·泰勒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参与了对禀赋效应的研究。

理查德·泰勒

费农·史密斯还可以说是贡献了实验方法,而丹尼尔·卡尼曼和理查德·泰勒,两个人作为同一研究项目的研究伙伴,竟然先后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是人间奇迹。

这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果深究到底,最终可能会有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