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读后思考,来自丹尼尔·卡尼曼著作《思考,快与慢》第25章‘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这章记述了, 丹尼尔·卡尼曼和几十年的合作伙伴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从事研究的美好经历。
2002年,68岁的丹尼尔·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领奖台上,丹尼尔卡尼曼动情的说:
因为诺贝尔奖不颁给已经去世的人,要不然1996年去世的阿莫斯·特沃斯基,应该和他共同分享这个荣誉。
左为丹尼尔 卡尼曼
拿到诺贝尔奖,丹尼尔·卡尼曼却感伤于合作伙伴的早逝,可见对一件事的评价,更多来自于主观感受。结合本章主要内容,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如何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财富。
我们有这个体验,从一家单位换到另一家单位,通常这种行为叫跳槽。如果新单位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签合同的时候,发现薪水居然比原单位多了一倍,足够让这个当初决定跳槽的人开心很久。
等他奋斗到高级管理者的位置,薪水提升了10%,这笔提升的钱数,可能比当初来到新公司的薪水还高,但带来的喜悦,却远远赶不上当初薪水翻倍带来的快乐。
喜悦的程度和得知好消息的程度相关,东晋谢安,当时作为军队总指挥,听到自己的一方军队,在一场决定国家存亡的战争中获胜,激动的冲进屋里时,被门框绊倒,摔断了牙齿,竟然毫无察觉。
当然大脑也有一个保护机制,在当惊喜刺激到一定地步,大脑会用相反的情绪代替。就是传说中的喜极而泣,用哭泣这种哀伤的条件反射,冲淡狂喜的冲动。在哭过之后,很快就能从惊喜状态中恢复正常,避免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否则就是范进中举的下场,范进是明朝一个书生,到了50岁,才中了秀才,接着又中了举人。从20成为书生,之后是30年的不断尝试与不断失望。一年里接连而至的喜讯,让范进疯了。幸亏岳父胡屠夫壮着胆子,打了他一巴掌,骂了一句,“你中了什么!”,才侥幸让范进恢复正常。
如果单纯用这些趣闻例子,不是学术写作的模式,经过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不断查找前人所写的论文,终于发现在1738年,瑞士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关于财富增长和快乐程度增长关系的论文。
大家不要以为学术论文就是闷头自己想,不看前人的论文。这么做,最大的危险,就是辛辛苦苦想的新点子,前人多少年前就做过了。
大部分新的论文,都是把前人论文里,没有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解决。或者推翻前人的论文,从推翻的点,建立新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就,肯定了丹尼尔·伯努利的研究方法,但是发现了漏洞,由此开创了新的学术观点。
丹尼尔·伯努利的创造在于,用不断测试,统计出了财富增加和快乐程度增加的数字化程度。如下图,财富的价值简化为一个单位。
伯努利公式,可以解释新手薪水翻倍的快乐,为什么大于高管薪水提高10%的快乐。财富从起点的1个单位,这个财富单位可能是一个人的起始薪金水平,如果翻倍到了2个单位,他的快乐程度从10提升到30,所以他幸福异常。
但是从9到10,提升了10个,但是他快乐程度只从96提升到100,提升了4个。所以就是说他的快乐程度的提高,低于财富程度的提高,这时他谈不到什么快乐。
因为明确好操作,这个古老的公式沿用至今,成为保险额度制定,薪金标准设计等很多方面的计算基础。但是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证明,人类做决定,经常不是按照这个公式来的。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创新,在于发现了伯努利公式的漏洞。财富越多,人就会变得越小心谨慎。特别是到达10的时候,就是财富的拥有者,认定自己已经创业到巅峰。
根据对情况的预计,再有冒险尝试,财富可能不会增加,反而多做多错,如何让财富更安全,才是根本,就是所谓由创业进入守业阶段。
而财富少的时候,更敢于冒险,因为有可能让自己的财富暴增。这种主观决定,并不是那么理性。
对于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来说,发现一个沿用至今的公式出现的漏洞,就足够了。
这个发现把心理学和商业结合起来,是其中的创新之处。所以丹尼尔·卡尼曼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领的是诺贝尔商业学奖。而这项研究是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进行的,由于阿莫斯·特沃斯基的早逝,两个人没能一起上台领奖,。
如何更好的利用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新发现,答案如下: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即使达到心中认定10的完满境界,崩溃也是可能随时发生。因为在后边追赶的对手,可以借助科技的巨大生产了,迅速生产更好用的新产品,让巅峰企业的产品,变成过时的垃圾,守住财富的梦想自然落空。
如何摆脱,答案是为改善大多数人的快乐程度而冒险。知道10的程度可能导致故步自封,那就把10主动减到4或者5的程度,让节省出的人力,投入新的冒险。
即使主动缩减到4或者5的财富程度,也足够让企业的管理者衣食无忧。但事实上,很多企业,主动减到2到3的程度,逼自己不得不全力发现新的机会,置死地而后生。
而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现的,勇敢无畏的后来者效应,在企业中也会再次显现。当然,能有一颗让所有人更快乐的心就足够,4到5的程度就足够了,毕竟人类还是喜欢确定性,没必要把自己逼迫到近乎绝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