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的《三都赋》为何能引起洛阳纸贵?写得好不是主要原因

2020-06-23   人物派

原标题:左思的《三都赋》为何能引起洛阳纸贵?写得好不是主要原因

左思,字太冲,因作《三都赋》而闻名。

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过人才华的文学家不同,左思小时候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晋书》记载,左思小时候向钟繇、胡昭学习书法,又学鼓琴,都没有学成。他父亲见此就对友人说:“左思现在掌握的知识,比不上我小时候。”

如果别人说你不行,特别那个人还是你父亲,很多人肯定大受打击。左思却有一股韧劲,他认为,别人说我不行,我一定要做好。听了父亲的评价,左思发愤图强,勤奋向学,在约20岁的年纪足不出户,花了一年时间写出了《齐都赋》。

《齐都赋》描写的是古代齐国的首都——山东临淄,即左思的家乡。对于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左思还是较为了解,因此只花了一年时间就作好此赋。

写完《齐都赋》后,左思信心大涨,写作京都大赋的经验也逐渐掌握,他又萌生了创作《三都赋》的想法。恰逢其妹左芬因才华出众被晋武帝纳入后宫,左思一家人迁往京都洛阳,左思有了机会拜见负责编修国史的张载,向他了解四川的情况,为作《三都赋》做准备。

左思作《三都赋》时构思十年,在家门口、庭院、房间、甚至茅厕都摆上了纸和笔,每想出精彩的语句,便立马用笔记下来。他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广博,便担任了“专管图书收藏校写”的秘书郎一职,在公职之余便于自己查阅典籍。

历时大约10年,左思终将《三都赋》作成。这篇《三都赋》流传出来,时人纷纷抄阅,纸都卖断货了,一时间洛阳纸贵。成语“洛阳纸贵”就此而来,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这篇《三都赋》在当时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01

第一,名人效应。

左思出身寒门,他父亲左熹刚开始是个小吏,后来担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官职都不高,左思没有拼爹的实力,而且,左思在人才济济的京都也没什么才名,因此,刚开始他所作的《三都赋》并不为世人所看重。

左思自认为其所作的《三都赋》不亚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左思想了一个办法,让当时的名人为他的作品背书。当时安定皇甫谧有很高的声誉,左思上门拜访并将《三都赋》呈给他看,皇甫谧看了《三都赋》,很欣赏此赋,并为其赋作序。

接着,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 》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陈留人卫权为此赋作了《略解》……

司空张华看了左思的《三都赋》,感叹道:“左思是班固、张衡那样的人物!读完此赋让人有文已尽而意有余之感,历时越久,越有新意。”

得益于这么多名人的宣传,《三都赋》在洛阳从此就火了。

02

第二,左思所作的《三都赋》能这么受欢迎,也跟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左思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关于《三都赋》的撰成之年有多种说法,学术界一般认为《三都赋》的写作时间是秦始八年(272)至太康三年(282),这时正是西晋建国初期,政权未稳之际。

《文选·三都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一段文字,云:“思作赋时,吴、蜀已平,见前贤之是非,故作斯赋,以辨众惑。”

清朝史学家王鸣盛说:“左思于西晋初吴、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赋》,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

左思的《三都赋》内容上突出了三国鼎立中曹魏的正统地位,为晋承魏统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契合了当时统治阶层及朝野上下普遍认同的“正统观”。

03

第三,《三都赋》确实写得好。

这篇左思花了近十年时间才完成的大作,分为《魏都赋》、《吴都赋》以及《蜀都赋》三篇,全文加上总序共12061个字,以一年365天来算,10年即3650天,相当于左思每天写3.3个字。虽然写文章不能这样量化计算,但左思确实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才将《三都赋》一字一句推敲琢磨出来。

其中,魏都指的是魏国的都城,当时的邺城,如今的河南安阳;吴都指的是吴国的都城,当时的建邺,如今的南京;蜀都指的是蜀国的都城,即成都。这三个地区,魏都位于北方,吴都位于南方,蜀都位于西南,彼此相距甚远,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衍生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差异也很大。

要用简洁的语言将三个差异这么大的地区概况描述精准,难度很大,对于作者本身的知识以及写作技巧要求也很高。因此,左思在十年间花了很多时间去收集和整理三个都城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张衡的《二京赋》和班固的《两都赋》珠玉在前,《三都赋》需要另辟蹊径才能不致于被埋没。左思选择在模仿《二京赋》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和实事求是。

这一点左思在《三都赋》的总序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何则?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贡,《虞书》所著;辨物居方,《周易》所慎。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诂训焉。”

主旨就是:美化一样东西,贵在能按照它本来的面貌,而不加以夸大;赞赏一件事情,也应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不做任何虚构。不是本来面貌也不是实际情况,看的人怎么相信?

左思希望读者“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左思追求赋体的写实,符合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心理。

起初,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刚入洛阳,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三都赋》,写信给弟弟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完后,我就拿来盖酒坛子吧!”等到左思完成《三都赋》之后,陆机从心底叹服,认为自己写的《三都赋》绝对不可能超过左思,果断停笔不写了。

遗憾的是,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西晋,拥有杰出文学才华的左思因为出身寒门,始终无法出头,郁郁不得志。

因《三都赋》闻名西晋之后,秘书监贾谧请左思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左思遂退居宜春里,一门心思扑在典籍上。齐王司马囧命左思为记室督,左思辞疾不就。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时,左思全家搬到了冀州。55岁时,因病而死。

纵观左思的一生,才华出众却不被重用,还曾因为容貌问题成为别人的笑柄。

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岳(潘安)拥有美好的姿容和优雅的仪态,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晋书》上也说他,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

瑕不掩瑜,虽然没有出色的容貌,左思却拥有很多人都没有的专注与坚持,这才是最美好的特质。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晋书》、左思《三都赋》研究、浅议左思《三都赋》的写实性、关于《三都赋》以后“都邑赋”的展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