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群雄并起、风云际会的东汉末年,女性往往沦为了背景板、工具人,还都是以悲剧的形式存在。其中,蔡文姬是极少数得以才名名留青史的女性,但她也没有逃脱坎坷的命运。
蔡文姬剧照
我们熟悉的蔡文姬这个名讳其实并不是她的本名,蔡文姬原名蔡琰,本字昭姬,西晋因避司马昭讳称文姬。
可以说,蔡文姬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出身于名儒之家,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与文学熏陶,这为她后来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基础。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能够读书对于女性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尤其是对处于封建男权时代的女性。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创立了飞白体。这是一种风靡后世的文体,唐太宗、武则天、宋仁宗等帝王都是它的粉丝。据记载,蔡邕才华横溢,精通音律。他的女儿蔡文姬也充分继承了他的文学才华和音乐才华。《后汉书》称其“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相传,蔡文姬9岁时,蔡邕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指出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认为蔡文姬只是偶然说中而已,就故意弄断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四根,蔡邕这才相信女儿天赋异禀。这就是流传已久的蔡文姬听声辩琴的故事,其音乐才华可见一斑。
同时,蔡文姬也是不幸的,因为她的才华并没有给她带来一个顺遂的人生。
长大后的蔡文姬嫁给了河东卫仲道。卫家在当时也有着很高的声望,初兴起于汉朝名将卫青与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没有成婚几年,卫仲道就在20岁左右去世了。因为两人没有子嗣,蔡文姬就回到了娘家。
蔡文姬剧照
汉献帝新平年间(194年-195年),天下大乱,这时蔡邕已在两年前惨死在司徒王允手中,文姬流落在外,被胡骑所掳。胡兵见其年轻貌美,将她献给了南匈奴左贤王为妾,并生下两个儿子。据《后汉书》的原文记载:“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蔡文姬的人身权和自主权皆被剥夺。
转机出现在了曹操身上。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蔡邕在世时,常与曹操交流书法。曹操念及蔡邕无子嗣,以重金将文姬赎回,结束了文姬在匈奴的岁月。郭沫若所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即取材于文姬归汉。
蔡文姬与左贤王剧照
这部历史剧无疑在史实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情节。个人认为,情节上有所美化,艺术加工的成分不少。
在重返中原的路上,文姬百感交集,借用匈奴少数民族地区的胡笳音调创作出《胡笳十八拍》古琴名曲。这首名曲被后世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文姬远离故土,被困匈奴长达12年,过着屈辱与痛苦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国,幸得良机得以重返家园,可一旦决定重返家园,内心又对两个孩子念念不舍,这种拉锯式心情,文姬皆通过《胡笳十八拍》完美呈现出来。
第一拍,文姬感伤自己生不逢时,“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遭逢乱世,流落至此,“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第二拍,文姬将自己被掳至胡地的遭遇细细述说,一路西行去往“疾风千里兮扬尘沙”的胡地,胡人残暴野蛮,文姬心志早被摧残殆尽,只能独自伤心叹息。
第三拍,文姬进入匈奴城中,被强逼作妾,衔悲蓄恨苟活。
第四拍至第十拍,文姬无日无夜思家国,感叹世上谁能比她更悲苦,只怨自己命薄。面对与中原截然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不匹配的丈夫,文姬内心苦闷无人知。
第十一拍,文姬剖白内心: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于世只是希望能重回故乡、埋骨故乡。左贤王宠爱文姬,文姬生下二子,为文姬增添了一丝做母亲的幸福。
第十二拍,两国止兵戈,汉使用千金赎回文姬,文姬悲喜交加,喜的是能重回故国,悲的是要远离亲生骨肉。
第十三拍,描写文姬与二子生离死别的场景,“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悲号失声兮谁得知”,文姬一步一回头,每踏出一步内心都备受煎熬,“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第十四拍至第十八拍,文姬已经离开胡地,踏上回家的路途,想到从此与二子天各一方,“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我兮独罹此殃。”哀怨气浩荡长空,纵使天地广阔,也不能够容纳。
听完《胡笳十八拍》,文姬半生的不幸遭遇令人动容、惋惜。
在胡地蹉跎12年,归来时文姬已经30岁出头,回到家乡,发现亲人皆死于战乱,家不成家,文姬感到生不如死。
曹操将其嫁给屯田都尉董祀,文姬开始将希望寄托在新的丈夫身上,勉励自己活不下去。因为之前的被掳遭遇,文姬小心翼翼维持两人的婚姻,常常害怕被丈夫抛弃。
文姬嫁给董祀的第二年,董祀就因触犯法律被判死罪。当着满堂公卿名士及远来使者的面前,文姬批头散发,赤着脚,为董祀向曹操求情,憔悴的面容加上悲伤的话语,众人无不动容。
曹操剧照
曹操对文姬说:“我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令已经下达,无法更改。”文姬说:“您的马厩有上万匹好马,手下将士无数,为何要吝惜一匹快马,而不去救一个垂死之人的命。”
曹操被她的言行打动,赦免了董祀。因当时正值天寒,赐给文姬头巾和鞋袜防寒。
曹操问蔡文姬:“听闻夫人家以前藏有很多典籍,你现在还记得吗?”文姬回答道:“昔日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在颠沛流离中都已流失,今日我能记起来的只有四百多卷。”曹操说:“今日就派十名书吏给你,让他们帮助你抄写书籍。”文姬说:“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礼节不宜亲口传授。请您给我纸笔,要写真书还是草书由您来定。”文姬记诵成文之后,将书籍送往曹操,文章没有一字遗漏或错误。
文姬几乎是豁出去脸面救了董祀,内心也承受着极大的煎熬。在乱世之中,一个孤身女子,又有谁能依靠和相助?救了董祀之后,文姬感伤自己的悲惨遭遇,遂作《悲愤诗》二首。之后再无蔡文姬相关记录。
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这是一种很高的评价,在封建男权时代,都默认男性传业,蔡文姬超越了当时男性话语权下的认知。
蔡邕曾在公元177年上书:“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根据各种史料推论,这个时候蔡文姬已经出生,他的父亲还能说出孤身一人,足以可见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
在时代的巨轮面前,个人的挣扎微不足道,只能被命运裹挟向前。虽然文姬的生卒年不详,但她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部普通女性在乱世求存的苦难史,上面血泪斑斑。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