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平评 三剑客
1
自从新兵入伍改成九月之后,一批批满服役年限的老兵也在九月脱下军装。
由于家住火车站附近,这两年,每年这个时候都能看到穿着旧军装的老兵们拖着行礼箱走出出站口。
旧军装失去军衔的点缀之后,那种落漠,让人心疼。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些意气风发的新兵。
他们在仪仗的簇拥下,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在胸前大红花的映衬下,意气风发。
就像即将奔赴战场的英雄!
都是分离,老兵的分离,感觉却完全不同。
群里一位年轻的女兵连指导员说,中午连队会餐了,为退役老兵送行。
年轻的战友们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不能自己。
无论是走的,还是留的。
那种对军营,对战友的不舍,热泪汇成了河,仿佛是一种对青春的祭奠。
同样是离别,我们很难见到新兵入伍时,有哪个新战友因为不舍离家而泪流两行。
还记得,当年接到被批准入伍的消息之后,连衣服都没有换,就从大山里一路跑着离开了家。
把撵出来的父母远远地甩在身后。
当时,骨子里有些叛逆,心里就一个想法:终于可以离开这里,在外面去闯一闯了!
2
一个老兵说,入伍离家时,有欢送仪式,有大红花。新兵入营,也有部队热情的迎接。
唯独老兵退伍的时候,部队有欢送,家乡却没有动静。
只能默默地、悄悄地回到家里。
刚刚进小区的时候,就遇到一个提着行礼箱回来的老兵。驻地的武警。胸前的大红花还没有摘。
与他擦肩而过,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酸楚。
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绝大多数战友没有机会浴血疆场,没有机会为祖国和人民立下战功。
但和平才是军人贡献给这个国家的最大成就。军人和平时期在训练场上付出的汗水,和战场上流下的鲜血一样宝贵。
他们卸甲归田,理应受到家乡人民的欢迎。
其实,最近几年,一些地方也开始举办退役军人欢迎仪式。
为当地的退役战友披红戴花,让他们荣归故里。回家之路也热热闹闹,有鲜花也有掌声。
这种做法无疑是受到老兵欢迎的。
谁不想在军营奉献二年五年八年十二年……之后,回到家里时能够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欢迎呢?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现实问题:
那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觉得,送新兵是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参军入伍,让他们感受到参军的光荣。
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参军积极性,有利于完成征兵任务。
而老兵退伍,一是部队已经举行了欢送仪式。再一个,老兵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更多的是压力,是负担和责任。
比如退役安置的负担,退役经费保障等等。聪明的人会换一个说法,把老兵比作财富。
但在利益格局下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基于这样的心理,地方政府在迎接老兵上的动力就显得不足了。
当然,还有一个技术上的问题。
那就是送新兵,一批一批的,有计划,好组织。
而由于每个部队的退役时间安排,返乡老兵的车次等等原因,老兵们回乡不太容易凑到一起,往往会有一些零零散散。
这也为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的确也都是问题。
而且,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要想解决好,却并非易事。
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地方政府不举行欢迎仪式欢迎老兵的理由。
一是,退役军人事务部有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各地要开展欢迎老兵活动。
二是,欢迎老兵,既是对老兵的一种安慰,也是全社会尊崇军人的一个有力举措。
再就是,欢迎老兵释放出了强烈的拥军信号。
3
让老兵在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感受到家乡政府的关爱,对于老兵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当兵光荣,如何体现?
其实,更多的时候应该体现在军人脱下军装之后: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不是得到了维护?他们是不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尊崇?他们是不是被善待?
老兵不死,只是渐渐凋零。
老家村里有一个8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
按辈份我应该叫他三爷爷。
从记事起,就看到他走路有点瘸。
父亲告诉我,他当过兵,还打过美国鬼子。
是在朝鲜战场上负了伤的英雄。
一次,休假回老家。见到了三爷爷才知道,原来他是我们老部队的。
我们那支部队打了哪些仗,当时的领导是谁,他说得一清二楚。
他一听我们居然是一个部队的,特别激动,眼里都放着光了。问了我很多部队现在的情况,还希望有机会能够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知道,以老兵的身体状况,肯定是不允许了。
他的梦想无法得到满足了。
那天,老人家一高兴,喝得有点儿多。
而酒后,老人说得最多的是,国家政策很好。
他每年的医疗费用几乎全额报销,还有一笔在农村生活衣食无忧的补贴。
其实,我知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当兵比别的村多,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三爷爷。
一是他的宣传。二是,每年八一和春节,相关部门都要派人到家里看望慰问。
无形之中,大家看到了军人被优待。老兵被优待。觉得,当兵光荣!(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