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花花
5月1日晚,运营接近6年的SING女团送走了2021届的荣誉成员,这场以“四季与你”为主题的毕业公演,体面的将公司和部分成员间的关系做了终结,也代表着一直主打“以作品说话”的SING女团即将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值得说的是这场告别演出将SING女团的歌曲以四季划分,接近3个小时不间断的将团体这6年间发行的经典曲目轮番上演 。 据悉,在运营的6年间,该团体共发行歌曲数量接近70首,的确可以算是国内团体中发歌数量之最了,而这样一个作品数量庞大,有出圈作品的团体却依然要面对“歌红人不红”的窘境。
回顾近些年,虽然女团的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但能叫好又叫座的女团却少之又少。
选秀语境下选出来的女团收获了流量,但进入了一个怪圈:人红歌不红。如今的女团里唯一出圈的歌要数火箭少女的《卡路里》,除此之外竟然没有一首大众传唱度高的歌曲,但这首歌实际也是借了电影《西虹市首富》的东风。
而缺少了流量加持的传统女团,虽然也有像SING女团《寄明月》这样在B站上风靡一时的“神曲”,但也陷入了另一个怪圈:歌红人不红。
常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女团市场的时候会觉得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比如没有太多专业的打歌舞台,但有舞台的前提是要有优秀的歌曲可“打”。
中国女团想要出圈,必须歌红人也红。
传统女团的困境
在男团女团市场接近成熟的日韩,能持续走红的团都是在每个阶段都有传唱度高的代表作。像bigbang、少女时代、EXO、blackpink等,几乎每次回归都有一到两首成名曲,bigbang的《bang bang bang》《谎言》、EXO的《咆哮》是路人都会跟着哼几句的水平。
这几年资本快速在女团市场堆积,选秀节目接踵袭来,“小偶像”像韭菜一样一茬收割一茬疯长,不可否认的是在平台为期三个月快速造星而搭建的限定女团,收获了那些传统女团想都不敢想的流量和关注,但两年限定期中,资本为快速回收,不断地以消耗人气为代价,并未给这些从上百号女孩中精挑细选出的“种子”以未来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养分,没有持续走红作品的团,往往都是出道即巅峰,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
女团想要长盛不衰,核心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作。 其实无论是男团女团也好,歌手演员也罢,最终能留下来的能让人记住的只有作品。但是想要歌红,是有一定条件的,一味的模仿往往适得其反。
2016年左右,国内市场出现了女团的“百团大战,”这个时期的女团从运营模式到歌曲风格,几乎都是在模仿日韩的路线。虽然不少偶像经纪公司花了大价钱去日韩或者欧美打造歌曲,但效果多半是国内观众水土不服。没了代表作,加上运营模式的不成熟,大多数女团只坚持了两三年就解散了。
女团的歌要想红也不容易。一方面女团的风格大同小异,想从中突围一定要找准差异化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女团歌曲又不能走完全“下沉”的路线,比如网络歌曲和烂大街的低俗歌曲,这样即使歌曲有了传唱度,但也降低了女团整体的品味和形象。
符合女团定位但又有一定听众市场的音乐风格成了女团出圈的必要条件,这时也开始有部分女团抓住国内“小众圈层文化”,走起了小众路线,毕竟在国内这个大基数人口的优势下,小众做的深入,也能收获不少的关注度。比如在“国风音乐”这一赛道中做的不错的“七朵”、“萌萌哒天团”和“SING女团”,其中SING女团创造出的“电子国风”打开了女团风格新世界的大门。首次试水演唱的歌曲《寄明月》就创造了“血洗B站”的佳绩,并且成功“文化输出”,收获了一批国外粉丝。 所以找准自身定位,传统女团不一定没有出路。
内卷带来蓬勃?
“内卷”是娱乐圈的常见现象,先是偶像明星去拍戏“卷”了演员,后是哥哥姐姐组团“卷”了偶像,但这种互卷带来的某一些文化的复兴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这几年,各大综艺舞台、晚会舞台、各个团体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国风舞台”的打造上,每档综艺几乎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出圈”的国风舞台。
从“浪姐”中成功出圈的《大碗宽面》、《兰花草》、《缘分一道桥》都带有强烈的国风属性,让观众看到国风也可以飒爽、也可以唱跳,各位姐姐也因此加分不少;GAI在《我是歌手》里演唱的《沧海一声笑》、张艺兴在《我是唱作人》里表演的《莲》都是这两年传唱度比较高的国风歌曲;尤其是吴亦凡,《大碗宽面》成了他从业以来在歌曲上巅峰,尝到甜头的他后来又发行了一首古风说唱歌曲《贰叁》也是好评不断。就连一向清高的央视也以“立华彩之风骨,强中国之少年”专门打造了一档“国风创演”类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
随着节目热度的推高,国风的兴起,汉服的流行、传统文化的翻热,国潮已然正成为一股新兴力量。年轻人不再迷恋国外的品牌,李宁等国产品牌正在抢占年轻人消费份额,对于追星也不再唯日韩偶像马首是瞻,逐步提成自身的文化自信。国潮热的大趋势下,国风音乐也成了不少观众的心头好,逐渐迈向大众。
《由你音乐研究院2020Q4季度报告》显示,自2019年Q2以来,国风音乐已经以53.8%的占比,成为华语音乐用户最青睐的非流行类音乐。国风听众数量已经达到“亿”级。
对于团体来说,国风音乐绝对是个打差异化风格的好机会,定位国风,相当于抢占了当下最大的音乐市场。 SING女团提前抢占了国风市场,逐渐靠着“国风”这张牌在女团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在酷狗音乐,SING女团有1.2亿人听过,粉丝120.8万,《寄明月》、《千盏》、《夜笙歌》都有不错的传唱度,单《寄明月》的舞蹈室在B站的播放量就接近1500万,在YouTube的播放量有有2000万以上,这个成绩绝对是女团中的佼佼者。但面对即将袭来的国风热潮能否保住“亚洲第一电子国风”的位置还未可知。
因为歌红了之后,SING女团也有自己的问题,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热度。面对歌红人不红的问题,SING女团需要试图打造新鲜的血液持续的维持团的热度。
毕业制女团的阵痛
在偶像1.0时代,不管是男团还是女团,都是固定成员的模式。通过练习生阶段长达几年的练习最终由公司选出组合出道,像HOT、东方神起、少女时代等都是这个模式进行出道的。这种模式耗资巨大,且风险性极高,因为成员成为团体的可变动的因素,一旦有成员不可控则很难继续下去。
到了偶像2.0时代的养成系,团员从不完美到成为成熟艺人都在粉丝的见证下完成,这也给了粉丝很多的参与感。在运营模式上,则加入了毕业制,这也让成员在自身的发展路径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毕业后或成为公司的独立艺人成立个人工作室,或选择自己自由发展,让艺人和公司多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在这期间也会不断有新成员加入进来,让女团的品牌一直保有市场价值,也不断地通过新鲜血液的输入激活品牌。
如在国内运营了9年之久的SNH48就采取了毕业制,如果连续两年夺冠,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solo发展。偶像的本质还是“青春饭”,“毕业”的形式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女团成员的演艺寿命和演艺维度,在几年女团工作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了解了偶像的规则,这些经验将为成员未来的发展继续保驾护航。
但毕业制也会面临着来自迭代成长的阵痛,对于公司来说,随着市场中一代代偶像团体生命力的不断延伸,完善的培养模式就是不断倒推上游艺人经纪生态中“人”的部分的重建,重构着行业对艺人从培养到运营的全新认知,打造出一条新的路径。但在这种突围而出的过程中,粉丝长时间对于成员和团体间养成的羁绊却难以轻易割舍, 但度过这段成长的阵痛后,粉丝会知道,偶像和粉丝,和所有人一样,是在爱与被爱中发现自己、养成自己。
就如这次SING女团“四季与你”主题的毕业公演,就正式宣告SING走完一个循环历程,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这些成员和公司来说,加入团体不是偶像们个人发展的“恒久终点”,而是“途经点”,成员和粉丝们都在这段旅程里好好告别后,未来也会互相支持着走下去。着才是养成的真正意义。
而对于一直“歌红人不红”的SING女团来说,接下来要面对的才是真正的挑战,完成了初步的IP搭建,拿到了“电子国风”这一有辨识度的招牌,可以说获得了第一步的成功,但“创业容易守业难”,如何继续把“电子国风”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并在“人不红”的问题上破题则任重而道远。虽然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成员选择上SING女团确实会更有意偏向于有国风属性的成员,但道阻且长,新一轮的养成道路也不会太轻松。
焕新出发的SING女团全新EP首支单曲《红莲》再次踏入江湖,也给粉丝吃了颗定心丸,“电子国风”仍然坚挺,音乐一出就有内味了。
歌红的基底已经打下,人红的模式正在尝试。国产女团能不能不断升级蜕变成“歌红人也红”的最完美阶段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不过这第一步,SING女团算是开了个好头,也希望国内重视作品的好女团多来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