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仔还记得,刚刚学习打牌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如何解读对手,如何针对对手表现出来的种种特质和倾向性进行自身的调整,以便于剥削对手。
还记得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那个时候主流的翻牌圈持续下注频率高达85%以上,而且最奇怪的是,由于那个时候的玩家对抗持续下注的防守频率普遍不足,这么做竟然是有利可图的。
再到后来,渐渐地,线上打多桌的玩家越来越多,精细化的玩法开始受到摒弃,玩家们开始追求一种能够一劳永逸的帮助自己做出决定的方法,这时候,就有玩家提出了GTO策略这个概念。
所谓的GTO,英文全称是Game Theory Optimal,翻译过来就是“最优游戏理论”的意思。
它能告诉我们,在什么位置能有利可图地玩什么牌,也能告诉我们某一个行动的频率百分比,让我们可以借此构建自己行动的合理手牌范围,而且很难被对手利用。
要想成为顶级玩家,彻底研究GT0策略是必经之路,因为它能提供给我们“金钟罩铁布衫”,提供给我们类似于石头剪刀布游戏里面的各出1/3策略这种毫无破绽的打法。
当我们非常了解GTO策略之后,就能轻易观察到对手的某一些偏离GTO策略的频率,也即“漏洞”,我们就能采取对应的调整去利用对手暴露出来的这些漏洞。
比如,我们在每一条街跟注和弃牌都是有GTO频率的,如果一个玩家跟注频率远远高于GTO频率,那么这个玩家就是“跟注站”,我们可以利用对手跟注频率过高的漏洞,采取多价值下注,少诈唬的方法来克制对手。
所以,现实中肥仔一般会通过读牌读人找到对手策略中偏离GTO策略的地方,然后采取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利用对手的目的。
GTO策略的假设前提是所有玩家都是顶级高手,彼此之间没有优势,必然会采取同样的GTO策略,也就是假设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是完全理性的智者,正如很多经济学理论里面都假设参与的人都是理性人。
但是在现实中,人都是有倾向的,都会或多或少地偏离GTO策略,偏离GTO策略越远的玩家,越是差劲的玩家,当然即使是高手也会有少量稍微偏离GTO策略的时候。
肥仔在刚上桌时一般都会先采取GTO策略,目的是至少不要被对手利用。然后,肥仔会边玩边观察其他玩家,找到其他玩家偏离GTO策略的漏洞,然后再采取克制这个漏洞的打法。
当然,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我们利用别人漏洞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得不偏离GTO策略,这时候也就成了我们最脆弱的时候,要防止第三者此时进入利用你的漏洞。
用石头剪刀布游戏来阐述就是:
当其他玩家出现明显漏洞的时候,比如出石头比较多,远大于33.3%,这时候我们采取的克制办法肯定是出布比较多,也远大于33.3%。而此时,我们自己也就出现了偏离GTO的漏洞,此时其他厉害的玩家也可能会利用我们的漏洞。
用英雄联盟或者DOTA的话来说,就是当我们特别执着想要追杀别人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对面支援反杀的时候,因为此时我们的倾向太过于明显,走位也太过于可预测。
当然,利润最大化的时候也是偏离GTO最严重的时候,比如,当一个玩家出石头剪刀布的比率是2:1:1,我们利润最大化的策略就是100%出布,同时我们这个策略也最大化地偏离1:1:1的GTO策略。
如果对手有观察能力的话,肯定会知晓,进而减少出石头的频率,增加出剪刀的频率,这样我们利润最大化的策略就会被反利用。
但是在扑克中偏离GT0策略不会像100%出布那么显眼,比如面对“跟注站”的“鱼”,我们100%价值下注,中等偏弱和很弱的牌就过牌,“鱼”也不会发现。
所以在扑克中面对最初级的“鱼”,最大化地利用是毫无问题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对手不是“鱼”,而是有一定水平的玩家,或者水平很高的玩家,那么我们就不能采取利润最大化的打法,因为这样很容易被发现。
这时肥仔就会混合自己的范围,平衡打法,比如面对一个很厉害但是跟注倾向稍微偏高的玩家,肥仔就会在下注范围的构成中采取“强牌+中强牌+少许诈唬”的混合范围(加入了薄价值下注范围),而不采取“强牌+诈唬”的两极化范围。
玩扑克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在“永远不败而且不能盈利的GTO策略”和“偏离GTO但是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之间,肥仔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润最大化的策略。
这并不是说肥仔就摒弃GTO策略,而是说,只有熟知GTO策略,才能以之为准绳,打出利润最大化的打法。
免费的扑克电子书及扑克教学,可关注肥仔的微信公众号‘FatAssPo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