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望秋(散文)
好些年没上西山了,十月,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决定再次攀登西山。
因山位于城西,萧然山便称为西山,萧山始建县治时就以此山得名。有位在住建局任职的朋友说,"萧山因为西有西山,北有北干山,所以成为风水宝地"。虽然西山不高,却是萧山故土千年文明历史的象征。西山与湘湖山水相连,历代名人游过西山游过湘湖,留下吟不尽唱不完的诗词。“西山梅雨”曾给多少文人墨客增添了游兴。
轻风拂面,艳阳高照,在浓浓秋色中,从西山东侧拾级而上,眼前是一座四角亭子,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息片刻。西风吹过亭子,周围的树木投下一层层浓荫,在阳光下晃动着美丽的影子。站起身来,踏着一级级石阶而上,心中涌起多少遐思,人生何曾不是这样,走过坎坷,走过羊肠小道,只有毫不气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登上成功之顶。有副对联读来可谓气势磅礴令人回味无穷:"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戏曲里有唱词说古代."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也有说七十二岁时遇到周文王),而如今,屠呦呦八十五岁获诺奖。人不在年少年高,只要努力奋斗,终会达到彼岸的目的。就这样边走边想,走过一座重檐六角两层楼阁、琉璃筒瓦古色古香的建筑,随着山道左盘右旋,一鼓作气越过三道峰峦,便是主峰碑牌岭,海拔为221米。
站在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白云悠悠,红叶飘飘,风儿撩拨着我的思绪,尽情地放飞我的心情。极目远眺,好一片锦绣河山。群峰起伏,蜿蜒十里,郁郁葱葱,云雾缭绕。令人更体味到"故乡山水故乡情"的滋味。风中,有一片枯叶飞来,飘飘悠悠竟落在我的身上,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思念挂上枝头。我尽情欣赏着故乡的美景,北望杭州,钱塘江宛若银链,呈之字形静静流淌。一座座横跨南北的大桥,把吴越大地连接在一起;西看湘湖,水如明镜,波光粼粼。桥似弓,河如箭,景点像颗颗明珠,镶嵌在绿色的湖区里。蠕动着的是无数体验慢生活的游客。在苍翠如黛的远山近岭间,我仿佛看到,先人们在跨湖桥一带生息繁荣 ,独木舟承载了八千年文明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交战,金戈铁马,烽烟弥漫在越王城山;南面与石岩山接壤,无穷碧野,点点新村,条条大道,车水马龙。向东俯瞰城区,一幢幢挺拔的高楼,一条条纵横的道路,昔日浑黄低矮破败的小屋,连同三里路狭长的石板小街,早已不复存在。千年萧绍古运河穿城而过,隔河相望的北干山,那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萧山变了,变得如此大气,如此美丽,如此繁华,连上海人也不敢再叫我们"乡下人",一说萧山,他们便啧啧称道,说萧山人有钱,萧山人富裕。吃得好穿得好住的好,常常露出羡慕的目光。
记得小时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总会约几个小伙伴来县城玩上大半天。穿过狭长的青石板街道和城河边两旁低矮的砖木结构的房屋,爬上西山。那时的西山,荒草凄凄,秃石坦露。到了山顶,掏出刚从小店里买的火炮纸,装在自制的火炮枪里玩打仗。小伙伴们都要当"解放军",谁也不愿当"坏蛋",只得抽草杆,抽到长一截的当"解放军",谁抽上短一截的得当"坏蛋"谁就倒了霉。阿庆这个"坏蛋"被火炮枪打中,新裤子上烧了个洞哭了起来,只怕回家被母亲打骂。最后让他当了回"解放军"才破啼为笑。不知道阿庆回到家里,有否被他母亲杀头杀脚骂上一顿,也或是用扫帚柄打一顿屁股。不过到第二天,各人跟着大人拜年,此事早已忘却在了脑后。
剪辑的一段童年时光,充盈了多少诗情画意。往事已随风而去,剩下的日子各奔东西,岁月转了多少轮回,两鬓染上秋霜,自然多了怀旧情结。不过,平常人就有一颗平常的心,平淡的日子,像随手撕去一页页日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随遇而安,于世无争,直到你走完了一辈子的人生。
恍惚间,思绪又蔓延在秋的静美之中,我仰望那高高的电视塔,不禁感叹万千。可记否?当年建造萧山电视台,为这塔基,我曾带领浙江工艺鞋厂的工人,一叠叠一筐筐把红砖搬上西山顶,当然不是我们一个厂,还有不少的单位。黄土里、草丛中,洒下我们的汗水。建电视塔、挖城河淤泥、上西山植树,无偿的义务劳动,流下的汗水,这浓浓淡淡的往事,渐渐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总是象山涧的小溪,潺潺地流淌在心底。正是萧山人民艰苦创业和辛勤劳动,才有了现代化的新萧山。
审阅:王文丽
简评:本文主题集中,感情真挚,用纯朴的文字写出了西山的美,写出了它的过去与未来,寓意着新时代下人们的幸福生活。
作者:金阿根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