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千万不要把“火勺”和“火烧”稿混淆了

2019-12-31     中国乡村美文


家乡的火勺,家乡的味道(散文)

在外工作的那些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的想家,想念家乡的火勺,想念家乡的味道。

在北京市内工作的时候,借着开着出租车的机会,把京城逛了个遍,捎带着也品尝了不少美味小吃。什么爆肚、豆汁、驴打滚等,略尝过一二,护国寺小吃街、南锣鼓巷小吃街、前门大栅栏小吃街也都留下过我的身影。然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家乡的火勺,那个味道,只要一想起来,顿觉满口生津,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位于北京市西北部,被称为首都的西北大门——延庆,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就在延庆。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可我觉得“到了长城不吃火勺真遗憾!”延庆的火勺在本地很有名,无论男女老幼,提起火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些人把火勺跟火烧搞混淆了,认为火勺即是火烧,其实这不准确。火烧的口感突出一个“酥”字,芝麻火烧、麻酱火烧,讲究的面皮酥香,表面沾满芝麻,味道以甜为主;而火勺突出一个“脆”字,不用添加麻酱、芝麻等辅料,内佐以椒盐,充分发挥面粉的原香,味道以咸为主。

延庆人管制作火勺的过程叫“打火勺”,一个“打”字简洁、生动、内涵丰富。有经验的师傅会用温水和面,反复按压,活出的面团光滑细腻有韧性,这样打出的火勺焦脆爽口。待面团和好后,师傅开始施展他的手艺,师傅的速度很快,只见他胳膊上下翻飞,揪、按、蘸、裹、擀、打,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个个火勺似流星雨一样,先后飞到了饼铛上。饼铛快摆满的时候,再把面饼放到炉内架子上进行烘烤。这手艺最考验师傅对火候的把握,火乏,面生而无味,火冲,则多添一分糊味,只有掌握恰到好处的时机,才能烤出外焦里嫩、色泽金黄的火勺。三五分钟后,火勺烤熟,打开炉子,喷香的火勺,散发出火勺独有的芳香,圆圆滚滚、色泽金黄,令人垂涎欲滴。捡一两个火勺于盘中,轻轻的咬上一口,一股香气顺着裂口喷涌而出,令人陶醉。

火勺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仅有独特的芳香,还有它包容一切的特点。喜辣者,可夹些辣椒、辣片、辣酱于火勺中间,一口咬下去,火勺的面香混合着辛辣味,令人热汗淋漓,倍觉舒畅;喜咸着,可夹些小菜、酱菜于火勺中间,火勺的味道却又变得咸甜适口,令人甜美生鲜,无穷遐想;喜荤者,可夹些猪头肉、里脊肉、油饼于火勺中间,皮焦脆、肉软糯,火勺的味道变得饱满而浓郁,唇齿留香,顿感满足;喜素者,可夹些时令鲜蔬于火勺中间,火勺的味道又多了些清脆爽口,仿佛置身于田野乡间。倘若仍觉不过瘾,可以再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丸子汤,热热的喝下去,火勺丰富的味道被最大化的催发出来,充分绽放在味蕾上,那种感觉,好比严冬之时,一人独处于日头之下的温泉里,日头温热,却不灼人,冬之温泉,水汽氤氲,酣畅淋漓,好不快哉!

延庆什么时候有的火勺?这个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大街小巷就遍布打火勺师傅们的影子了。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士农工商,火勺已然成为延庆人无法割舍又引以为傲的味道,让无数人心心念念,不吃不快。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属味道,而家乡的味道,就是这火勺的味道,在延庆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叫人欲罢不能。外表圆又润,内能夹乾坤。炉内高温烤,香飘十里村。家乡的火勺,绽放在京西北一朵美食奇葩!

作者:谢强,1981年出生,北京市延庆区人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zcTYW8BMH2_cNUgZR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