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街东口
作者与母亲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市中级人民法院门前留影
西安晚报《西安地理》版曾刊《二府街》一文,让这条熟悉的街道又浮现在眼前。我家前后两次住在二府街。最早是1949年前后搬进二府街路北现市级机关房管所对面的白敬宇家院内,白敬宇即是赫赫有名的红霉素眼药膏创始人。院子后面有座有假山的花园,那时我才两三岁,有次在假山玩耍,不慎磕破了头,至今还能摸到额头上的那道陷窝。1956年我家又从北大街搬进了二府街21号,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正对门。
我们院是王家大院,院子虽不规整,但也分前后院,有二门楼,二门西边有一棵两人才可合抱的大椿树遮天蔽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连阴雨却冲垮了二门楼。算起来,我在这条街上住过20多年。从我们院子向西,再隔两个院子便是罗真庙。那时,庙已不存在,只有庙的门房还在,门口竖着铁栅栏。我们小孩子常钻进去玩耍。但却不知道庙里供奉的是理发行业的祖神。罗真庙西侧有一排门面房,后面的院子都盖着二层阁楼,很别致。门面房是铁厂,后面院子是老板家,姓刘。罗真庙东侧的院子,那时我们称它为“工地”,缘为那里拆成了空地,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市政府曾在这里开过菜地。上世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市政府在这里盖了两座居民楼和两座小院。市上领导张书云曾在小院住过。我家对面的市中院门前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空地,夏天夜晚,周围的居民在此乘凉,孩子们在旁边玩耍,踢足球、毽子、跳皮筋;秋冬天,暖阳照耀下,周围居民便在这里晒被褥。1976年唐山、松潘地震波及西安时,这里搭满了住宿的防震棚。我家院子往东的好几座院子都很深很大,一直空着,直到1960年后,才做了市商业局的办公院。紧挨着我们院子东侧那座院子后来做了制鞋厂,60年代中期搬到了夏家什字。市上领导冯茂青曾住在此院的后面。
二府街从东口说起,路南1号是工商业者张曙光的院子,盖有二层小楼,有凉台,还有地下室,在路口很显眼,张曙光开有织布厂,公私合营后成了西安帆布厂;隔壁是市百货公司仓库,后来成了北海浴池女部。4号是杨虎城17路军参谋长王一山的府邸,他的儿子、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愚娶了辛亥老人窦荫三的女儿为妻,王家及窦家的子孙都一直住在那里。解放后,王家和韩望尘家(两家府邸相邻)的前院成了西安剧装厂的厂房所在地。韩家往西,现市级机关房管所所在地便是西安市原市长徐步的院子,徐市长把南京城市绿化的经验带到了西安,为西安市民久久称道。他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再往东的6、7、9号三个院子都很大、很深,相传都是邓家的院落。二府街东口路北头一家是很有名气的羊血泡馍店,据说创始人姓董,他的食材、汤水都别有风味,烹饪方法也独特,至今未能找出一家可与它媲美的。白敬宇院子东边的两个院子,在“西安事变”前后,东北军的中下级军官及家属住在那里,解放后,成了市百货公司家属院。因建市政府财贸院拆除的3座院落也很大,但都比路南的院落略小,且院落地基偏低。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同乡会就设在这里。
二府园南口斜对面的32号院,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齐淑芳的家,不过人们都称她为齐律师(她父亲)的女儿。她那时未被陕西省京剧团录取,却被上海京剧团看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曾回到这里造访老邻居。她家的对面是抗日名将关麟征的府邸,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住着关姓人家。市上领导陈铭曾住在东边院子里。二府街西口路南,有一些店铺。二府园南口东侧51号是西安医学院附属二院(现西安交大医学院二院)家属院。1929年前后,史称“梅花上将”、著名抗日名将张自忠就住在二府园22号。他们家是从开封搬来的,这是鲜为人知的。他从这里走出,参加了中原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