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16岁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5月9日晚,高二学生小林(化名)在49中教学楼坠楼身亡。据通报,小林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家长在微博发起疑问,网络出现“救护车未及时赶到”“学校故意隐瞒”“遗体已被火化”等舆论。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2020年6月,小林在QQ聊天时说“每天想着从学校,一跃而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自我贬低、否定的话语,体现出小林多虑的状态,小林学生反映他平时比较内向。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自杀、自残等类似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对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的反思,杀人犯可能很早就潜伏在日常生活之中。
杀人犯一:学习竞争压力
应试教育,以成绩定天下,这样的的压力不断地传递给学生,实际上这是牺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中,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孩子们的弦已经拉得很紧很紧,请充分理解孩子们。陪伴孩子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就是最好的结果。
杀人犯二:家长态度
关爱是维系感情的桥梁。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的层面上,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杀人犯三:缺乏挫折磨砺,情绪焦虑
多年来,独生女受人瞩目,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这种人格,因缺乏应变能力,易遭到挫折。
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发布了《深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表明,12.1%的被调查学生有过自杀倾向,2.2%的学生有过自杀倾向。抑郁,情绪低落,这些同学有一些共性,他们往往成绩优异,人们眼中的“好孩子”时常会感到孤独。
学生如何调节情绪:
首先要正确看待学习和考试时的焦虑,可以和同学家长倾诉。其次对于父母的期望要正确看待,切勿为难自己。最后调节好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习只能反映一部分自我价值,不能反映全部自我价值,切勿自我否定。
推荐家长的方案:
家长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注意爱的方式。理解和接纳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千万不要用失望的表情和态度。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比如问孩子是否过于疲惫,什么事都可以跟自己说,或许一个简单的拥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心理安慰。
本文内容为原创,未经过原作者或者现发布者的同意,任何个人或单位都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_hKa3kB-4LL0rMdAq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