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所思 | 枣木梳制作技艺——赵树同

2019-09-27     青资讯



赵树同,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枣木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5岁跟随父亲和村里的老师傅学习制作木梳的手艺,尽管经历过不少波折,可是他手工制梳的技艺却从来没有中断过,这一坚持就是60多年。

如今,像赵树同这样坚持手工制作木梳的在村里已不多见,有历史才有传承,手工木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就这样从古至今沿用下来。


固安县荆垡营木梳历史久远,久远到很多还健在的老人都不知它起源于何时,据说原来全村家家都生产木梳。木梳生产属于纯手工制作,从枣木破板开始到小巧精致的木梳成型,需要耪板、开齿、撞齿、光面、剔齿、镑齿、锯背、刨背、打磨、刨光等十余道工序。如今像赵树同老人这样坚持做手工木梳的在村里已不多见,有历史才有传承,手工木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就这样从古至今地沿用下来,传承下来,梳理了人们的发丝,也梳理出历史的脉络。



不要小看一把木梳,巴掌大的东西也有前世今生,跌宕起伏。每年秋叶落败之际,做木梳的人就要出去寻找材料。枣木结实、细腻、耐用、分量木材买回来,将直径30多厘米的原木切割成大小适中的木板,放在水里煮透,“把原木头里的水去掉,起到杀菌、灭虫的作用,制成梳子才结实、坚韧,不易开裂。”赵树同说。



赵树同的木梳制作室极其简陋,木屑如雪花般散落在地上。一些木梳半成品和几筐制作木梳的原料——片片铅笔盒大小的小枣木板。

空间虽小,乾坤却大。一块枣木头,顺着纹理刨光、开齿,并用自制的独门模具砸上龙凤、鸳鸯等精美图案;再一手抓起一个半成品放在工作台上,另一手操起锯子,嚓嚓几下,一块棱角粗粝的枣木片就具备了预想的弧度,既没有图纸,也没有划线;再用刨子再嚓嚓两下,泥鳅背、驴脊梁背等不同的背脊就赫然而出,再细细打磨,滑不溜手,仿佛有了灵气。


赵树桐说,原来的木梳生产属于纯手工。他演示了一遍枣木梳的完整制作过程。首先将原木切割成大小适中的木板,然后刨平、开齿、撞齿、光面、剔齿、锯背,之后再打磨、抛光,十余道工序过后,一把制作精美的传统枣木梳便呈现在眼前。现在有的加工户自制了电动工具,省去了撞齿、剔齿等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虽然要经过繁杂的工序才能出一把精美的木梳,但赵树桐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各种各样的木梳,我只要看上一眼就能做出来,而且比市场上的很多品牌木梳都耐用。”


随着年龄增长,近年来,赵树同愈发感觉自己的使命重大,传承发扬这一技艺的心情也更加迫切。目前,他在加工传统枣木梳的基础上,引进小叶紫檀、尼泊尔橘皮檀等一些更为名贵的材料,改进加工技艺,打造出许多精品木梳。现在,赵树同常收到各地的订单,一年忙个不停。



世风变换,技艺零落,而今会做木梳的不多了。如今,赵树同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内蒙包头人,一个是河南安阳人,无收徒仪式却倾囊相授。“做木梳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别人,反正我要把他传下去。”赵树同除了收外地徒弟,还让二儿子继承技艺,使技艺不被时光掩埋。在木梳行当里,流传着“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徒弟”这样的经验之谈,学做木梳也要看天分、悟性,但更要相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多少春秋飘然而逝,但做木梳的传统在村子里绵延不绝。敲打声、摩擦声……就这样平凡却又不平凡地贯穿了赵树同的一生。如今,这份“平凡”的匠心仍在继续……


让非遗走进您的生活


文章来源:不言堂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R5fc20BJleJMoPM9_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