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丸,
有没有手机丢失的经历?
奔奔有过。
毫不夸张地说,像是噩梦一场。
买不了东西,不能乘坐公共交通。
接不了电话,上班连外卖都点不了。
甚至新买的手机,什么时候到货,到哪里,都难以实时掌控。
总之一句话,寸步难行。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手机”成为一个人的日常,那这个人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最近,就有一位老人,因为没有手机,被全国人民关注了。
老人来自安徽亳州。
他在从安徽亳州徒步去浙江台州的路上被人偶遇,然后被拍了下来。
他不是什么徒步旅行爱好者。
此举实属无奈。
疫情期间,为方便抗疫,全国推行“健康码”。
这位老人没有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多次乘车被拒。
因此,他最终只能背着包,带上生活用品,徒步去浙江。
亳州距离台州近950公里,开车只要10个小时。
但老人却走了近半个月,还没到。
对我们来说打开支付宝就能轻松获取的健康码,对这位老人来说,却是“徒步900公里”也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
他无儿无女,去台州是为了投奔亲戚打工维生。
评论都在同情老人。
可这样的老人,你我身边,其实比比皆是。
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而这群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机的老人,恰恰存在于剩下的近5亿人口中。
他们也是被忽略的一群人。
“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今天,这群老人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我们依赖手机的现代生活有多便捷,他们玩转不了手机的生活,就有多无助。
渗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18年,移动支付推行得如火如荼之际。
人民日报却曝光了这样一位老人:
老人在南昌街头卖烤红薯。
虽然他的摊子上也有收款二维码。
他却还是请求顾客尽量用现金支付,不要扫码支付。
因为二维码是他儿子的,儿子给多给少,到时候记账不清楚很难搞。
或许有人不理解,一个收款二维码,麻烦点就麻烦点,弄好之后一劳永逸。
但对一个用了一辈子现金的老人来说,这个麻烦,其实是不可估量的。
要有智能机,要会用智能机,这个步骤,要花多长时间?
学会用智能机后,还要有微信或者支付宝账号,要有银行卡,要懂转账的意义,还要会看收款提醒......
一个卖红薯的老人,文化程度是否能支撑他完成以上步骤,尚未可知。
更不用说脑力和精力的实现难度。
然而这样的老人,两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
“二维码”愈发普及,不会扫码和扫不了码的人,便愈发举步维艰。
现在连违章缴费,都需要扫码付钱。
这位独自来深圳打工的大妈,违章被扣,交不了钱,一下子急了。
交警只能帮她代缴,缴费完成让她查看,大妈说自己字都认不全。
她在深圳做洗碗工作,手机里连微信都没有。
没有微信,字也认不全的洗碗大妈,似乎跟深圳这座一线城市,格格不入。
换个层面,有文化的老人,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浙江杭州的李大妈,会用智能机,会用聊天软件,跟女儿也能无障碍线上沟通。
对于家里各种新时代产品的应用,上了年纪的李大妈似乎没有那么得心应手,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的女儿。
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李大妈便把和女儿的聊天记录打印了出来,贴在家里各处。
有关于wifi的;
有关于扫地机器人的;
还有关于网上看病挂号的。
从大妈的谈吐来看,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在各种新科技产品面前,依旧手足无措地像个孩子。
让人看了不免心酸。
跟科技的快速发展比起来,这群老人学得太慢了,走得太慢了。
可很多事情很多人,不会停下来等他们。
疫情期间,镇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7路公交车,频繁出现老年人被拒载的现象。
这群老年人用的都是老年机,不能查看健康码,于是被乘客赶下了车。
后来有一位固执一点的老爷爷,不肯下车,一段原本20分钟的路程,却走了近一个小时。
车上乘客急了,直接驱赶他。
还说,“赶紧下去”“再不下车,就报警”。
这件事,奔奔不想责怪任何人,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场。
只是看到“被乘客一个一个赶下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很触动。
“用老年机”不是原罪,但“不会用智能机”却切切实实地,降低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他们享受不了网购的便利;
外出吃饭,扫码点单的店,他们也无福消受;
所有需要线上操作认证的事情,也都为他们带来了新的麻烦跟门槛。
各地在欣喜庆祝纸质、原始生活方式完全消失的同时。
他们的着急,没人看见。
截至2020年3月,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只有16.9%。
来源:腾讯科技
而与之相反的是:
2020年初,微信官方宣布,使用微信支付人数超一亿;
支付宝最近一次公布的是,全球使用人数超12亿。
不会用智能机的老年人们,只能继续在新闻中以另类方式出现吗?
疫情期间,奔奔还听过一个“李持忠与500个老人的故事”:
李持忠是嘉兴南湖区公安分局南湖派出所枫杨社区的一名民警。
2月中旬,嘉兴健康码上线,不少老人却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
李持忠便亲手制作了500份特别的“胸卡”,将小区发的通行证放进去让老人们挂在胸前,方便大家进出。
李持忠帮助的老人中,有不少八九十岁高龄的。
他们不是不想跟着时代往前走,而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对于这些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来说,这样的科技进步,其实是倒退了。
但面对这样的不舒适,他们中歇斯底里的是少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无声的妥协。
那个徒步了半个月去浙江的老人是。
那个不会线上交罚款,却还是坚持将钱还给交警的深圳大妈是;
没有李持忠,那500位不会被看到的老人也是。
来源知乎
让他们向科技发展妥协,是否早已违背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初衷?
我们总是被那些宏大的社会命题所感动,也别忘了身边这些无法被听到的哭声。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人,在无奈地多走弯路。
来源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
文中图片行为存在危险
请勿模仿
公号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看须知
电鳗电电鳗电鳗会不会被电鳗电死?
请让他们慢慢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QSD3XIBnkjnB-0zzm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