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说什么孩子都不听?不妨试试这招

2019-09-20     梓皓育儿堂

在生活中,有一种特别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提醒。尤其是一到放假,那基本上算是就“乱成一锅粥”啦!

比如:

今天作业写了吗?

怎么还在看电视啊?

都几点了一直不睡觉?

多多吃饭!少吃点零食!

...........



可是苦心关怀的背后,换来的似乎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孩子怎样才愿意听话、改正不好的行为呢?今天教你几招!

几大方法让您轻松应对

一天内批评不要超过两次

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会有些愧疚、自己也会反省,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批评教育”的效果。

但是第二次批评,孩子就会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还是比较轻的,但如果在一天内对此“挨批评”,厌烦的心理就会迅速增加,最后演变成反抗。

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可以选择换种方式进行教育,这样孩子才不会增加厌烦心理。

批评时一定要要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时不要“东拉西扯”,不要把孩子以前做的错事都翻出来。生活中有不少家长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比如:“都说了不要这样弄,为什么还是不听?怎么把衣服弄得这么脏?干什么都得催等等!”

要求过多、过高,会让孩子觉得:反正你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养成“惯性心理”

因此,作为家长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

尽量用正确的表扬代替批评

要求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孩子改正的过程中,家长采取“错了就得挨说”的习惯,只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其实,有时候表扬更管用,适当地宽容对待孩子,孩子比以前进步一点了,可以给孩子一个掌声、一句鼓励的话、甚至一个大拇指。

禁止使用“别人家的孩子”此类的话

很多家长犯错以后,习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比如:“你看看张阿姨家的东东,人家怎么就不像你这样?”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不妨让孩子体验由于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比如:孩子频繁弄脏衣服、弄坏玩具,可以试着告诉他,下次再这样的话,就不会得到新的想要的玩具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能够意识到,是因为自己不珍惜玩具,随意玩耍,才没有了自己想要的玩具。这个期间,家长不要易怒哦!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孩子承担的,家长尽量不要过多参与。既然孩子做错事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久而久之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作为家长的提醒教育没有效果时,不妨试试让孩子自己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NhNTG0BJleJMoPMe2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