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十二时辰(上)

2019-07-26   好食记

6月27日-30日,好食记和姐弟俩一起去往潮汕,为女神们寻找更多美味。

这也是好食记的第二次潮汕之旅。

这一路,请跟随我,从日出到日落,品读这座城,十二时辰里的人间烟火。

卯时

(5-7点)

地处沿海城市的潮汕,日出比郑州要早一些。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伴随海风而来,海面上的渔船来来往往,这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潮汕是潮州、汕头、揭阳这三个地区的总称。这里历史悠久,并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关于潮汕十二个时辰的故事,就从汕头的这碗白粥说起吧。

汕头的白粥和别地方的白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用砂锅熬制而成的浓香型大米粥,真正令人震撼的是它的规模和形式,以及它惊艳的名字“百凤朝阳”。

这“阳”指的就是白粥。

潮汕山多,离海近,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耕田极少,这里有句老话叫:耕田如绣花,形容秧苗在稀少的田里插的笔直。

古时候大米产量低下,吃白米饭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人们便把大米熬成白粥作为主食。直到现在,白粥在潮汕人心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至少要喝一顿白粥。

潮汕人爱喝粥也擅长煮粥,除了白粥,其他粥的种类也很丰富。清代黄云鹄编写了一本《粥谱》,里面记录了247种粥方,光是潮汕地区的粥就多达200种。

这“凤”指的是小菜。用“百凤”来形容这壮观的场面是最恰当不过了,因为这张大圆桌上摆着的小菜真有百种之多,海鲜、咸菜、豆子、蔬菜……五颜六色,酸甜苦辣,满足了视觉和味觉的所有需求,场面非常壮观。

盛一小碗粥,感受它的软绵柔滑,再佐以小菜,是早餐最极致的享受。

辰时

(7-9点)

在历史的潮流中,中原人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此地就种下了中原文明的种子,直至现在,潮汕也还能看到中原文明的影子,其中就包括祭祀文化。每到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潮汕人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女人们就负责在家制作“粿品”。

“粿品”是用各种菜作为原料做成小吃,食材不同,粿品也不同。粿在潮汕方言中是解馋小吃的总称。这个时辰想要解馋,最好的去处就是百年老店“老潮兴”。



潮汕的老店非常多,路边看似不起眼的小店面,也有可能已经存活半个世纪了,并且一直都是老人在坚守。从汕头开埠以来,这里就重商,人们以做生意为荣,但他们的生意却做得非常佛系,并不十分在意生意的好坏。

我心存疑虑,问了一个潮汕的老饕朋友,他告诉我,这里的人非常容易满足,很多小店前面是做生意的档口,后面就是住所,不管大小,只要能住下一家人就可以。等孩子长大出去漂泊,老两口就守着小店,有饭吃,有茶喝就满足了。

所以像“老潮兴”这样能延续100年的店,在这里一点也不奇怪。

既然是做粿人家,这里的粿品种类和质量自然都是拔尖的。小店的左侧橱窗里,摆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各种粿品,让人隔着橱窗都垂涎欲滴。

我们几个人刚坐定,粿品便一道道开始上桌,红桃粿、鼠壳粿、香芋粿、萝卜粿……等几十道粿品看着让人眼花缭乱。

这一顿饭下来,我们大家突然有了一种文字匮乏的苍白感,除了“好吃”,仿佛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

巳时

(9-11点)

在潮汕有这样一句话:是“米”不是米,盐鸿薄壳米。

薄壳是海里的一种贝类动物,体型小小的,吃起来就像嗑瓜子一样,所以它还有另一个可爱的称谓:海瓜子。从海里来的瓜子,听着就很鲜美。

为了把薄壳做成丰富多样的菜肴,就要把又多又小的薄壳去壳,所以,“打薄壳米”这种技术活就成了广东的非遗技艺,尤以盐鸿最为出名。

把新鲜薄壳倒锅里开始煮,锅里如果是清水,头三道煮的薄壳是不要的,因为味道不是最佳。然后阿公拿着手里的工具在锅里开始搅动,或快或慢,全凭手上一股巧劲儿慢慢在锅底试探。

姐弟俩土豆粉创始人宋宝民

突然,时机成熟,阿公开始加速搅动,薄壳就在此时慢慢分离,壳子飘了起来,把它倒掉,肉接着也可以捞出来了。刚出锅热腾腾的薄壳特别诱人,不过这时千万要忍住,不要贪嘴上去抓,小心翼翼的放在嘴里,你就能发现这是鲜的最高标准。

煎、炸、煮、烙、炖……好几种烹饪方法把这小小的薄壳做了一个遍,这一桌子的鲜美,着实叫人回味。

午时

(11-13点)

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潮汕美食不少,其中就包括这场潮汕卤水全鹅宴。

在潮汕做全鹅宴,被打卡次数最多的应该就是这家位于澄海的日日香饭店。刚到店门口就看见几十只色泽油亮、肥硕饱满的大鹅挂成一排,整整齐齐的,场面甚是壮观。

鹅肝、鹅肠、鹅珍、鹅头、鹅掌、鹅翅、鹅脖、鹅血、鹅肉……一道道精致的菜肴色泽明亮,喷香扑鼻,伴随着众人手机相机的咔咔声,全鹅宴开始了。

入口即化的鹅肝、质地细腻的鹅肉、口味浓郁的鹅脖……一只大鹅的每一分精华都在这桌全鹅宴上彰显的淋漓尽致,每一块鹅肉都带着浓郁的“潮汕风味”,打动着食客的味蕾。同桌的伙伴感叹道:“这真算是我们吃过的最好吃的鹅肉了。”

不过,在潮汕,可不要轻易用“最”字来评价食物的好坏。潮汕的美食多,百人百味在潮汕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这里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店说不定开了几十年了,附近的人从小就吃这个味道,早就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在这里你无法判断哪家最好哪家不好。

就比如这卤鹅,本帮的菜市场就有很多卖卤鹅的,有人爱吃偏咸的,有人爱吃酱味重的,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只要你喜欢吃的味道,在这里一定能找到。

未时

(13-15点)

潮汕不仅有丰富的本帮文化,也少不了中原文化的体现。众多的文化传播者中,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影响后人最为久远的一位。潮汕的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韩愈的祠庙。

公元819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以戴罪之身,在这里生活了八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这短短的八个月时间,却培养了潮汕人的饮茶文化。潮汕有句话叫:白米吃得起,黑米喝不起。这个黑米指的就是茶。在潮汕真有这样的打开方式,随便进一家店,你都可以去找店主要杯茶喝,店主非常热情,细心的为你沏上一杯茶,品味潮汕的温度。

这个城市永远有一杯茶的温度。无论是高大上的领导办公桌,还是偏远的渔民船上,都有一套充满茶香的茶具。为生活忙活一会儿,再停下来,泡一壶茶,把时间留给自己。


申时

(15-17点)

潮汕靠海,渔民和大海支撑了潮汕文化的承续,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海鲜鱼虾遍地。因此鱼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而且奇妙的地位。如同中原人民的米面,鱼在潮汕人心目中,就是这样的地位,“以鱼当饭”在也是当地的一种风潮。

渔民们将刚捕捞上来的鱼清洗干净之后用盐水浸泡,在放入大锅里,用高浓度的盐水煮熟之后再晾晒成鱼干,这样有利于鱼的保存,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鱼的鲜美。吃的时候只需煮熟即可,方便快捷。

渔民出海打渔时以鱼干为主食,久而久之,这些鱼干也有了另一个名字“鱼饭”。

鱼饭跟米饭并没有什么的关系,只是一种鱼制作方法的别称。外出打渔,这是最好的能量补给,吃的时候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再把它煎热或者蒸熟,在蘸上潮州特色的酱料,谈不上精致,但也可谓佳肴。

入夜后的潮汕,更有别样风味,快跟着我去看看吧……


文 | 李聪 编 | 李聪

图 | 李聪、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食记君为您分享的第1036期匠心内容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河南观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