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囧妈》中,我们看到了导演徐峥的努力,一方面继续沿用囧系列的经典IP,在泰国,香港之后,这次把地点选在了寒冷的俄罗斯,意图制造出又一个惊喜与传奇。
一方面围绕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从母子关系的角度,结合中年危机,婚姻危机等,在喜剧的外壳下,引发人们对于亲情的思考,尤其是在春节这个时间点,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然后,为何看完电影后,觉得这个1+1,没有起到大于2的效果呢?
结合观影内容,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详细分析下:
第一,前后两个部分的衔接。
从到达俄罗斯开始,电影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母子在火车上的相处时光,后一部分是母子在俄罗斯的时间。
可以说,在前半部分,电影的很多喜剧效果,呈现的比较好,尤其是母亲喂儿子吃饭,吃水果,介绍很多养生知识等,令人捧腹大笑,沉浸其中。
此外,贾冰饰演的列车员,也承担了前半部分的很多笑点,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之后,喜剧效果微乎其微,很多情节转折的也比较突然,比如在雪地上遇到大熊,它的突然出现,母亲救儿子等。
这些情节相比之前的两部囧系列,显得不是很通顺自然。仿佛在这里,是主题先行,人和事跟随着主题在走,而不是人和事跟随着故事情节在走,也让故事的前后略显脱节。
如果能够安排一些更为自然,顺畅的情节,电影的过渡效果会更流畅,清晰。
第二,妈妈这个角色的前后变化。
电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场景,一个是母亲在红星大剧院的精彩演唱,那悠扬的歌声,出众的气质,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
另一个就是母亲在家里摘下假发,自己梳头的场景,那一刻,母亲的形象,同样令人动容,直抵心间。
可以说,这两个场景中的母亲,是那样的自然,大方,优雅,她仿佛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镇定自若,气定神闲的老太太。
那么,再联想到之前在火车上的那个母亲,一度令人怀疑,她们是同一个人。
可以说,母亲的形象,在前后两个部分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很难想象,一个有着如此优雅的气质,经历如此丰富人生的母亲,会那样地教育孩子,关心孩子,很难融为一体。
这样优雅的母亲,应该是平静的,冷静的,善解人意的,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甚至不会用那样直接的方式,可以说,在这个地方,这个角色的转换,显得有些脱节,没有实现前后的完美统一。
如果能够更好地展现母亲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这样的视听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三,试图突破限制,却在突破时受到了限制。
可以看出,在电影《囧妈》中,徐峥想在囧系列第三部中,实现一个突破,那就是不再是单纯的搞笑,幽默,想从中传递出一些富有社会意义的启发,留给人们一些思考和启迪。
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细节上的疏漏,从而没有起到预先的效果。
囧作为一个网络用词,它最初出现时候,表达的就是网友们心中的无奈、尴尬、困窘等,既是一种对于现状的无奈解嘲,又是一种对于无奈的自我消解,有着双重含义。
如果说《泰囧》《港囧》都可以用这个来表达的话,那么,到了《囧妈》的时候,这个含义就显得多少有点尴尬,如果换成《俄囧》,再加点其他的地域特色,类似于在泰国和香港那样,估计会有和前两部一样的喜剧效果。
但是,导演试图在第三部电影里,实现一个突破,那就是不再选用地名作为重点表现对象,而选择了母亲这个一个角色,一方面它比前面两部,从内容上实现了一个提升,一方面它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
尤其是在春节这么一个团圆的时节,会让大家在笑后想一想,肯定很多家庭也是和母亲一起看这个电影,更能增加很多母子沟通的机会,引发大家的共鸣。
尤其是那句经典台词,给妈妈一个拥抱,相信一定触动了不少人的内心。
如果能在一些细节上,尤其是关键的过渡环节和情节转折上,加入更多的可能,相信这部电影会更加好看,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