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节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度过了几十个中秋,虽然节日方式有了许多变化,但人们向往追求“团圆”这一中秋节的永恒主题却从未改变。
上世纪50年代,中秋节都很隆重。月饼店及其周围张灯结彩,大街小巷喜气洋洋。南宁老字号“万国”、“和行”的月饼,饼皮金黄光亮,饼馅甜美油润,香喷喷、软滋滋,最受市民欢迎。
那年代外出工作的人很少,因此一家人团圆过中秋是很自然的事情。团圆饭后,人们就聚集在门口,摆上一张小圆桌,上面摆有月饼、柚子、芋头、水果等食品,然后点上几炷香,祭拜月亮。大人围在桌子前聊天,看着月亮慢慢地移动,有的则向孩子们重复那千年不变的神话——嫦娥奔月。邻里间还互相品尝不同品种的月饼,你来我往,不分彼此。
两广流行的树中秋(树亦作竖)是祭拜仪式之一,即将花灯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各种各样的花灯,然后挂在高杆上,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甚至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不过,南宁人最喜欢高挂柚子灯,有些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有些人家直接在柚子上挖孔,每个孔都插上蜡烛,然后用竹竿吊起来,远远看去就像一束花,说是供敬嫦娥。祭拜之后,小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在街巷里游来荡去,有的提个纸糊的小花灯或柚子灯,有的手拖着柚船灯(柚船就是在一片柚子皮的内里中间插上蜡烛,然后在皮尖穿上线拖着走),就像黑夜里的点点星光。还有人喜欢放天灯(孔明灯)和放河灯,寄托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在赏月的公众场合,自然少不了猜灯谜。在部分县郊农村,烧番塔是中秋保留节目(注)。那个年代的中秋节是那么的传统、轻松……
60年代,物质缺乏, 月饼成了奢侈品,不但凭票供应,而且量很少,常常要排老长时间的队才能用粮票饼票买上几只素月饼。那一年我和三弟到兴宁路“桂南酒家”排队买饼,从早上一直排到中午,双腿酸疼发麻,才买到几个皮黑底焦的豆沙月饼。咕咕叫的肚皮引得我俩一回家就把一个月饼切开十六小片,明明小得来一口就能吃完,可就是小心翼翼,先慢慢咬掉一层皮,再一点一点吃里头的糖馅,最后连漏在桌上的一点饼皮都会舔干净。没办法啊,那时买到一个月饼真是珍贵。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月饼”被称为“大饼”。到了中秋,商店羞羞答答在角落摆出几个“大饼”样品,光顾者寥寥。人们连续多年没有过中秋的感觉。
80年代开始,月饼重出江湖,品种繁多,月饼票更是一去不返。过去买月饼有张红纸包着已经很体面了,逐渐地连纸盒包装也嫌档次不高,几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铁盒、木盒、锦盒包装抢手得很。品尝的口味也变了,过去买饼要油腻肉多的,后来莲蓉、豆沙、豆蓉、水果、低糖等清甜品种才逗人喜爱。寄月饼成为一种风尚,尤其是越来越多外出打拼的南北漂们,每逢中秋都提前寄月饼回去,“让老家人尝尝各地的月饼,表表心意。”不过,有段时间月饼的功能变了样,它不仅是一种应节食品,还扮演着着托情、求助甚至于奉承、贿赂等社交角色,正如社会上的一句流行语:“买的不吃,吃的不买”。
近年,月饼重新恢复本来面目,纯粹为应节食品,除了孝敬父母长辈,大多是自己食用,因此经济实惠的健康月饼广受欢迎。除了一些基层工会向职工发放简装月饼外,过去大手大脚公费购买月饼的现象基本不见,名为送月饼实为贿赂领导的行为几乎绝迹。
如今月饼年年推陈出新,社会上流行的网红食品,很快就应用在月饼上,如今年的猫山王榴莲、芝士大虾、流心奶黄、焦糖海盐巧克力、蓝莓冰淇淋等等月饼。造型不再只有圆和方,鲜花、卡通、动物等外形花样百出,增添许多乐趣。包装以精美纸品包装为主流,追求环保、保冷、抗压,简洁而精美。没有人去邮局寄月饼了,天南海北的月饼网购后快递到你需要的任何地方,据说今年异地购饼比去年增长两倍。
今年月饼新品种
今年月饼新品种
中秋前夕,为了阖家团圆,出城、进城的小汽车长龙望不到边。当一轮明月挂天上,一家人吃月饼、赏圆月,尽享天伦之乐幸福满满。
可是,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无法和父母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远离家乡甚至远隔重洋的年轻一代已十分普遍。时代越来越进步,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而孩子们离父母,却越来越远,唯有中秋的祝福通过互联网使亲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近些。
注:1、番塔一般用砖头或瓦片砌成,围叠而上,塔身逐渐收小,最后封顶而成,下面有几个口,是用来塞入木柴、稻草烧塔用的。而烧番塔所用到的木柴、稻草是小孩子中秋那天的白天到家家户户去收集的,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
2、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复制。抄袭者必追究。已与“维权骑士”签协议,提供站外抄袭维权“快速删文”功能。
3、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4、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