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宁朝阳商圈:西南商都是古巷,悦荟广场是水塘

2019-07-01   陈说往事

入夜,南宁市最著名的朝阳商圈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大商家百盛百货的西南商都店与悦荟广场店隔街相望,犹如一对霓虹盛装的姐妹在欢迎顾客的到来。你肯定不会想到,这两个地方,过去分别是古老的马王庙巷与照壁塘。

原来的马王庙巷也就百多米长,西起兴宁路,金狮巷斜对面,东接照壁塘。巷内有南北两条支巷,巷子的名称是因为巷里有座“马王庙”,庙在南支巷尽头,就是未建步行街广场之前朝阳路那座公共厕所前头的老树下面。民国时庙宇改作慈善机构,慈善机构搬走后庙就拆掉了。现在西南商都主大门通道处及面前朝阳路一部分就是马王庙巷原址。

照壁塘原来是一张大水塘,范围包括现在的悦荟广场D座大部及广场前面的朝阳路一部分。其因在清代督军府(现新朝阳商业广场)的照壁对面而得名。池塘水面宽阔而清澈,是洗衣洗菜和少年儿童夏天游泳的好地方。民国之后池塘陆续填埋盖起了房子,照壁塘既与马王庙巷相接,还可以通往青云街和民权路。这里除了民居,还有很多单位及宿舍,如南宁市建委科委、南宁市文工团、粤剧团、南宁晚报印刷车间、南宁市广播站宿舍等等。

马王庙巷与照壁塘都和民生路相通,实际上,民生路从兴宁路拐个弯通向共和路,拐弯处就有一些原来是1920年填埋照壁塘后筑路的。

马王庙巷东端南侧,有座“刘氏祠堂”(如以上地图),清代建筑,上世纪60年代曾经是市政府食堂。1960年代初期,我还在小学读高年级,母亲在工厂做工,父亲在市政府上班,白天家里没人,于是我们几兄弟放学后,便自己到马王庙巷的这座市政府食堂吃饭。“刘氏祠堂”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大瓦房,夸张的飞檐翘角,几何造型的柱子顶,宽敞透亮的庭院。祠堂头进有卖饭菜票的地方,然后是一个青石板铺就的大天井,种有树木,二进中间是饭厅,放有很多八仙桌,饭厅前两旁有两根大石柱撑着屋梁,左厢房是厨房和发饭菜的窗口,右厢房是仓库。食堂靠近民生路进巷子的路口,离市政府很近,因此在这里吃饭的人很多。记得那时是经济困难时期,每份饭经常要搭配玉米糕,菜就很少见荤腥了,周六或节假日加菜才有肉吃。在这里吃饭感觉很舒服,地方大一点不拥挤,尤其夏天很凉爽。上初中以后,我就不在这里用餐了。1965年朝阳路扩建,祠堂拆了。不过,每当我经过这条巷子,都会想起那个难忘的食堂。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刘氏祠堂”解放前的来头不小。民国15年(1926年),南宁市成立总工会,有行业工会三十多个,会员六、七千人。工会在刘氏祠堂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授农民识字,授予工农斗争知识。在此又创办了《广西青年》等刊物,播下一片红色种子。民国17年(1928年)春,几位南宁热血青年在刘氏祠堂举办“广西省立第一妇女工读学校”,让妇女从家庭琐事中走出来,学习知识技能,使妇女得到真正解放。看到这些从锅台前走到学堂教室里的妇女,南宁市民都十分吃惊,西方学来的新思潮竟然在南宁实现了。

在“刘氏祠堂”不远处,曾经有一家“华云善堂”名气也不小。华云善堂的组织成员均为佛门皈依弟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旧邕州闹饥荒,灾情严重,一群佛门皈依弟子,自觉募捐救灾,当局以其热心公益,善行可嘉,赠予“华云善堂”名义,鼓励其成立善堂。于是,众人捐款在马王庙巷置业,1903年正式挂牌“华云善堂”。“华云善堂”除了常年赠医、施药、施茶、施棺及年终施米外,若遇水旱灾荒,还施粥及办理各种赈济事宜,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马王庙巷说是巷子却不窄,有5米宽,巷子过去几乎都是两三层以下的青砖黑瓦房,不少是年代已久的古建筑。它的南北支巷都很长。北支巷可通往民生路,出口在原广州照相馆东侧。巷子虽然不是正街,但由于与民生路、兴宁路相邻相近,受商业气氛的感染,有越来越多的商铺出现,食肆开了不少,解放前这里的“九龙饮冰室”十分有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巷子与朝阳路打通之后,一下子成了旺街,文革之后更是以“黄金珠宝一条街”著称,当铺林立。

1965年朝阳路南延扩建,马王庙巷和照壁塘被拆了一大片,马王庙巷只剩下70米。2003年开始建设“万达广场”和“西南商都”,巷子和照壁塘全都推平了。

现在,只有老一辈的南宁人还知道过去的“马王庙巷”和“照壁塘”。

写于 2016年3月21日 2019年6月修改

拆迁前的马王庙巷民宅

注:1、本文原创,本人拥有此文版权,凡转载复制本文需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抄袭者必追究(已发现周某华、昵称小叔抄袭本人文章,已投诉)。谢谢合作。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