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找两江总督儿子勒索军费,为何会惹怒左宗棠?

2021-04-27   勇哥读史

原标题:曾国藩找两江总督儿子勒索军费,为何会惹怒左宗棠?

1852年11月,正在湖南湘乡老家为母亲守丧的曾国藩,奉命与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办理团练,抵抗太平军。

于是,曾国藩创建了一支5000多人的军队——湘军,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训练。湘军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团练,而是一支正规军队。这支军队不但有陆师,还组建了水师。湘军的战斗力,也远超团练。不过,湘军有一点与团练是一样的:他们都不属于国家常备武装力量,所需饷银、粮草等,都需要在地方上自行解决,等于是“自带干粮”。

曾国藩为了筹措湘军的粮饷绞尽脑汁。

当时,各地办理团练都面临着饷银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从户部捐纳局申请部照,设局劝捐,卖给有需要的富豪士绅。说白了,这就是买官卖官。这种办法来钱又多又快,但是部照数量有限,用完了就没有,不可持续。

一种是设立厘金局,对境内和过境商品百货进行抽税。这种办法是在扬州帮办军务的左副都御史雷以諴发明的,初定征收标准是值百抽一(税率1厘),被称为厘金。厘金来钱又少又慢,但好在犹豫不决,能够持续多年。

这两种办法曾国藩都用过,却都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获得的饷银极为有限。原因很多,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湖南经济较为落后,如曾国藩所说那样,“窃湖南一省,向称瘠苦之区”,比不上江南繁华富庶,富豪士绅屈指可数。而且,太平军从1852年春天就进入湖南,各地被卷入战乱之中,经济发展几乎进入停滞状态,地主家里也没有什么余粮,确实拿不出什么钱来为湘军筹措军费。

曾国藩眼看着手下几千人马嗷嗷待哺,心急如火。万般无奈之下,曾国藩采取了一个无奈之策:以勒捐的方法筹款。所谓勒捐,就是把捐款份额强行摊派给地方上的富豪士绅。对于不交足捐款份额的富豪士绅,以各种理由抓走,直至他们的家人缴款赎人。

实事求是地说,勒捐太不厚道,与古代土匪绑票差不多了。所以,这种办法搞得地方上怨声载道。

长沙的富豪士绅不多,最有名气、家底最殷实的有两家。一家是贺长龄。一家是陶澍。贺长龄官至云贵总督、云南巡抚。陶澍官至两江总督。他们是湖南较早做到封疆大吏的杰出人才,虽然都已病逝,但影响还在。曾国藩不好意思找贺长龄家勒捐,因为他的长子曾纪泽早就与贺长龄的女儿贺氏订婚。那么,就去找陶澍家吧。

陶澍只有一个儿子,叫陶桄。1854年3月,曾国藩派人找上了陶桄,要求他捐款。陶桄对于这种明火执仗的威胁,当然不买账。曾国藩也不跟他客气,将他软禁在军营里,等待家人拿钱来赎。

曾国藩这种行为,惹怒了一个牛人——他就是与曾国藩、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三杰”的左宗棠。左宗棠与陶澍一家有很深的渊源。左宗棠在三次会试都落榜的落魄境地里,得到过陶澍的鼓励和支持。陶澍主动提出,与左宗棠做儿女亲家,由独子陶桄迎娶左宗棠的长女左孝瑜。陶澍病逝后,左宗棠又在陶澍家里居住多年,抚养陶桄长大。现在,曾国藩竟然欺负到左宗棠女婿头上,他必然要出头帮助女婿。

左宗棠去找曾国藩,没想到曾国藩一点面子都不给。最后,还是陶桄家人出面,交钱了事。

曾国藩与左宗棠原本是倾心相交的好朋友,但在勒捐事件发生后,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没有回避。后来,曾国藩对幕僚赵烈文说:“起义之初,群疑众谤。左季高(左宗棠字)以我劝陶少云(陶桄)家捐赀,缓颊未允,以致仇隙。”

骆秉章也知道这件事,在《骆文忠公自订年谱》中记载说:“上年(1853年)冬,左季高先生自武昌回湘阴。屡次函请到省帮办军务,不就。四年(1854年)三月同婿陶桄到省捐输,极力挽留,始允入署襄办,仍不受关聘。”

原来,1852年左宗棠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防守长沙,立下大功。1853年,张亮基调任湖广总督,左宗棠一度前往武昌,依然当他的幕僚。当年冬天,由于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左宗棠不愿去山东,从武昌回到老家湘阴。继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写信给左宗棠,请他担任自己的幕僚,帮办军务,左宗棠却没有答应。

勒捐事件发生后,左宗棠和陶桄到省城长沙完成了捐输,骆秉章趁此机会,再次将左宗棠挽留下来。于是就有了左宗棠力助骆秉章从而名动天下的事情。如果没有勒捐事件,左宗棠未必会去当骆秉章的幕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