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热死人了!苏州一老人中暑去世!高温天,身体发出这些警报要当心

2019-07-27     健康苏州

“热死人”

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

但这不是夸张

热,真的可致人死亡

最近一周,

炎热酷暑成为天气的主旋律,

今天苏城迎来今年第七个高温日

近两天就已有两个高温黄色预警

小卫从苏大附一院和苏州市急救中心了解到,

持续高温导致中暑、卒中、心梗病例增多,

吴江甚至有老人因热射病死亡。

吴江七旬老人患热射病去世

一天最多24例中暑呼叫120

这两天,我们急诊科每天都有两三位患热射病的病人,有的是其他医院转院过来的,有的是路人发现拨打 120 送来的。

苏大附一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毅说,

虽然经过治疗,

他们的生命体征暂时平稳,

但都存在脏器损伤

到底怎么回事呢?

昨天,小卫在苏大附一院急诊科看到了60岁的黄老伯。

李毅介绍,黄老伯24日中午13时被送到医院时已神志不清,体温高达39度多,心率最高达到130次/分,抽血检测发现他的肝肾功能和心肌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医生判断其为热射病。

医生马上将黄老伯转入急诊科抢救室,用降温毯物理降温,输液补充电解质钾钠等,目前老人已经恢复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千万别小看热射病,

它的死亡率高达70%

7月25日,吴江金家坝镇直下港村七旬独居老人,因热射病呼吸心跳骤停,等到家属发现拨打120为时已晚。据出车的急救人员介绍,老伯居住的民房,闷热不通风,没有安装空调等降温措施。

李毅告诉小卫,

从本周开始,

医院每天都要接诊二三十例中暑患者

最近3天,热射病的患者也陆续增加,

每天都有两三例。

记者从市急救中心了解到,

本周已经有77位市民因中暑呼叫120,

其中7月24日有24个

是入伏以来最多的一天。

热射病是啥?该如何急救?

热射病其实是重症中暑,是人体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热射病发病与3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即高温、高湿、无风环境。

李毅提醒

热射病分劳力型热射病非劳力型热射病。

医院目前收治的几位热射病病人主要都是户外或者高温环境下的作业人员,属于劳力型热射病。而居住在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体衰老人,就属于典型的非劳力型热射病。中暑后,如果没被人及时发现,就有生命危险。

一旦体温持续升高到超过40℃,热射病就可能发生。

“在中暑之前,常常会有先兆中暑的表现,市民一定要注意身体发出的警报。”李毅表示,如果突然出现头昏、口渴、心慌、无力、精神涣散等不适,就要引起警惕。

重要提醒

随着持续的高温,热射病的高发期将很快到来,数据统计,每年7月末到8月是附一院急诊科中暑患者就诊高峰,最多一天接诊过十余名热射病患者。

李毅提醒,最近接诊中,发现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患病人群有所增多,这与空调病和暴饮暴食火锅、冷饮等刺激性饮食有关,希望市民注意清淡饮食。

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发

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要警惕

最近每天我们都要接诊五六名卒中患者,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苏大附一院副院长、脑卒中中心主任方琪说,

缺血性脑卒中和高温天气密切相关,

身患基础疾病的老人要特别警惕

来自急救中心的数据也显示,

本周已经有145位中风患者呼救120急救,

比之前明显增多。

65岁的葛大爷每天有在公园打拳锻炼的习惯,但是前天他像往常一样出门锻炼后,却瘫倒在地上,话也讲不出来。同行的老人发现后,赶紧呼叫急救车将其送到医院救治。原来,葛大爷是高血压患者,因为未规律服药血压上升,诱发了中风。

为啥夏天中风也会高发?

夏天身体为了散热

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

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

大脑、头部的血流量会减少。

而且人体大量出汗,

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

易出现凝血,诱发意外。

此外,

不少高血压人群

以为夏天血管舒张,可以不吃药。

其实,血压是动态的,

如果服药疏忽,很容易发生中风。

如何预防?

1、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中风高危人群来说,家里空调温度不要打得过低,室内外温差一般以相差10℃左右,否则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诱发中风。

2、夏天应该多饮水,稀释血液黏稠度,起到加快血液流通的作用。

3到4.5小时是卒中溶栓救治

‘黄金时间’,越早越好。”

如果出现偏瘫、失语等应引起警惕,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市民可以用“120”口诀帮助加强记忆——“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检查2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聆听是否口齿不清”,如果发现这样的“120”症状,应即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有研究显示,

气温达到35℃以上,

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会明显上升。

除了中风患者,

心梗的患者也要引起警惕。

天气燥热,人体交感神经兴奋,

心跳血流速度加快,心脏负荷增加,

也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

以下8类人是“中暑高危群体”,

应格外注意。

8类人夏天更易中暑

中暑主要是由于高温环境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使体内热量过多蓄积所致,

1

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身体排汗散热。

身体过热时,不要喝冰水。对胃肠、血管收缩都有影响,建议补充温水。

2

不出汗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是使用了抑制排汗药物的人,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 例如:吃了含抗组织胺成分的感冒药,会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而排汗需要靠副交感神经系统运作,一旦被抑制,会影响排汗功能。

  • 另外,若使用锂盐或利尿剂,会大量排尿,身体易缺水,同样容易中暑。

3

好胜心强的人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4

腹泻的人

拉肚子容易因流失过多水分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5

睡眠不足的人

排汗需要良好的心肺功能,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才够。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时,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

6

肥胖的人

胖人皮下脂肪厚,比较不容易散热。

7

剧烈运动的人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此外,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也是中暑高危人群。

有代谢疾病、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使用安非他命(精神类药物)者也容易中暑。

8

老年人

由于衰老,老年人循环功能减退,皮肤汗腺萎缩,机体散热不畅。

专家3招防住暑热

1

少量多次补水

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的水)。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除了适量喝水,还要补充电解质,比如淡盐水。

2

家中常备中暑药

家中可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体弱多病、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先兆中暑的情况,在吃完药、补充足够的水分后,间隔半个小时症状没有缓解,就不要继续吃药了,建议到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片)、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不建议两种药同时服用。

3

减少外出活动

高温天尽量减少外出活动,老年人如果需要单独外出,要带好水、毛巾及一些急救药物。

在家如担心冷风影响健康,可以将空调调到除湿档,缓解闷热感;或者将风扇对着墙吹,使凉风更柔和。

一旦发生中暑,这样做能救命

一旦有人核心体温超过40℃,出现意识混乱或昏迷,应立刻拨打120,同时快速降温。

  • 首先,将中暑者移到荫凉处,脱掉外衣;

  • 然后向其全身洒水,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同时打开空调或用电风扇降温,身体若被吹干,要继续喷水,反复进行,尽量将体温降至38.5℃以下;

  • 如果中暑者没有昏迷,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呕吐现象,要让患者侧卧,避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州市卫生健康委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健康第一条

生活不规律,亲人两行泪

戳“在看“,关注健康!

来源:引力播、生命时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9VRMmwB8g2yegNDNz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