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杰等发现儿童感染率最低,社会隔离控制了新冠肺炎大规模爆发

2020-04-30     爱科学爱自然

截至目前(4月24日),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75万例,死亡人数达19万。然而,关键的问题仍然是关于感染者的年龄特征,社交距离如何改变特定年龄的接触方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传播,这些问题与全球政府和决策者选择控制政策有关。

2020年4月29日,复旦大学,湖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东北大学等多机构共同合作,余宏杰及Marco Ajelli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hanges in contact patterns shape the dynamic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COVID-19社会隔离的期间,每天的人群联系减少了7-8倍,大部分互动仅限于家庭。该研究发现,0-14岁的儿童比15-64岁的成年人更不容易感染SARS-CoV-2(比值0.34),而65岁以上的人更容易感染SARS-CoV-2(比值1.47)

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传播模型来研究社会隔离和学校关闭对传播的影响。该研究发现,仅在暴发期间在中国实施的社会隔离就足以控制COVID-19。主动关闭学校并不能自行中断传播,但可以将高峰发病率降低40-60%,并延迟流行。总而言之,该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在武汉和上海实施的干预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行为变化极大地减少了日常接触,从根本上减少了与家庭互动的机会, 这大大减少了SARS-CoV-2的传播。

另外,2020年4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贾建民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opulation flow drive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OVID-19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基于手机数据,开发了一个时空“风险源”模型,该模型利用人口流量数据不仅可以预测确诊病例,而且可以在早期识别出高传播风险地区。该模型产生了一个基准趋势和一个指数,用于评估不同地区随时间推移的COVID-19社区传播风险。任何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获得可用数据,以进行快速,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在持续爆发之前计划有限资源的分配。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被认为是从动物传播的,病原体被鉴定为SARS-CoV-2。到2020年1月,怀疑最初受感染的患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感染了该病毒。自2020年1月以来,该病毒已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其他国家。截至目前(4月24日),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75万例,死亡人数达19万。


实施严格的措施和行动限制后,武汉及中国其他地区的新冠肺炎得到了有效控制,最近的病例起因于境外输入。然而,关键的问题仍然是关于感染者的年龄特征,社交距离如何改变特定年龄的接触方式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传播,这些问题与全球政府和决策者选择控制政策有关。


在这项研究中,该研究通过收集武汉和上海流行病中的联系数据来评估与社会隔离相关的混合模式的变化。研究人员还根据中国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收集的接触者追踪数据,估计了易感人群的年龄差异。基于这些经验数据,建立了数学疾病传播模型,以弄清COVID-19感染生物学中的年龄差异以及由于社会距离而改变的混合方式如何影响传播。此外,该研究预计社交距离和学校关闭对COVID-19传播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在COVID-19社会隔离的期间,每天的人群联系减少了7-8倍,大部分互动仅限于家庭。该研究发现,0-14岁的儿童比15-64岁的成年人更不容易感染SARS-CoV-2(比值0.34),而65岁以上的人更容易感染SARS-CoV-2(比值1.47)


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传播模型来研究社会隔离和学校关闭对传播的影响。该研究发现,仅在暴发期间在中国实施的社会隔离就足以控制COVID-19。主动关闭学校并不能自行中断传播,但可以将高峰发病率降低40-60%,并延迟流行。


总而言之,该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在武汉和上海实施的干预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行为变化极大地减少了日常接触,从根本上减少了与家庭互动的机会, 这大大减少了SARS-CoV-2的传播。


参考消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28/science.abb800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84-y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8hSynEBnkjnB-0z2h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