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历经多年的发展,它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因为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民主制度和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看作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
(躲在小巷荫凉处等待客人的人力车夫)
1947年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被正式废除,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仍然无法摆脱它的影响,种姓制度依旧是一个锁住了印度百姓身体和思想的枷锁。
(脏乱街道边专心看报的中年男人)
种姓制度将人主要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除此之外,还有“贱民”达利特,即所谓的“不可接触者”。根据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达利特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看着就让人很开心的“突突车”司机)
一般来说,低种姓主要是指吠舍和首陀罗,也包括“贱民”达利特。每个等级的人在地位,权力,职业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第四等级的首陀罗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而达利特不算是人民,从事最低贱的职业,例如烧尸之类。
(瓦拉纳西恒河旁边小巷里的裁缝师傅正在缝纫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纱丽”)
(街边的理发小摊摊主)
(公立学校放学回家的小学生)
(职业搬运工人)
(马路边自己粉刷保险杠的司机)
(胡同里玩儿板球的小孩儿)
(公交车司机)
(主动招呼我拍照的商店店主)
(肉店老板)
(修房工匠)
(路边正在制作商品的小贩)
(不可接触的烧尸“贱民”)
种姓制度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真正废除。不过,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在逐渐觉醒,除了变化本身,一切都终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