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女监督员刘艳红、潘婉冒着感染的风险,一直坚守在火灾防控一线。我们摘编刘艳红的监督日记,向读者展示一线女消防监督员的工作实录。今日发表她的第28篇日记。
3月23日 晴
医疗废物专用桶,明黄色的外观很温暖,里面却充满危险。
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含有大量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是离传染源最近的群体之一。有人称,抱着医废桶,跟抱着炸弹没有区别。在武汉,有这样一群人主动扛起“炸弹”,转运“炸弹”,武汉市江岸区岔马路消防救援站站长杜强,就是其中一个。
3月20日,是杜强和队友转运医疗废物的第5天。早上8时30分,队员们开始穿防护服。自从2月29日承担病患转运任务开始,他们每天都要穿脱防护服,早已没有最初的紧张和慌乱。
根据医疗废物转运调度群工作指令,4名转运队员分兵行动,杜强和陈海兵的首个任务点是安康医院。9时,准时到达武汉市安康医院。齐腰高的医废桶装满后重量少说也有35公斤,两个人,一个人上面拉,一个人下面抬,依次将15个垃圾桶装进1.65米高的车厢。装车过程中,有两个垃圾桶装得过满,盖子无法盖住,经医院专业人员处理后,才安全装进医废转运车。
武汉市北湖云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环保专业公司,也是新冠肺炎医疗废弃物指定处置场所。由于每天都要往北湖云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转运医疗废弃物,哪段路是“搓板路”,哪些位置需要控制车速,杜强早已熟稔于心。时令虽然是春分,气温却陡然窜到了23摄氏度,加之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杜强和陈海兵感觉异常燥热。
10时16分,转运队员们到达北湖云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杜强将转运车停靠在距离焚烧炉3米左右的位置,打开车厢门,和陈海兵一起将装满医疗废物的垃圾桶往下卸。紧邻高温焚烧炉,全身瞬间就汗透,汗水顺着裤管和里层鞋套流到了鞋里。他们顶着高温把满车的垃圾桶卸下来,赶紧又装上15个空桶上车。
10时37分,返回市区途中,杜强用微信和柯长交流,柯长和朱雪亮已经在跑第二趟了,第一趟是从武汉市第八医院转运12桶医疗废弃物到江岸区医疗废物暂存库,现在正拖着15桶赶往457医院的路上。
根据工作指令,14时50分,转运队员们准时赶到武汉后湖安康医院。顶着烈日,转运队员们流水线式作业,卸下空桶,再将装满医疗废弃物的垃圾桶装上车。阳光火辣辣的,接连几个小时滴水未进,队员们感觉口干舌燥,但是必须得忍着,防护服一穿,一直得等到工作结束后才能脱。
从云峰返回市区的路上,杜强在群里汇报,请受任务。16时15分,从武汉市汉口医院出发,转运15桶医疗废物至江岸区医疗废物暂存点。驾驶车辆的杜强偶尔瞥见,陈海兵的护目镜镜片上,一道道汗水正往下淌。
16时35分,杜强二人从普仁医院江岸院区、汉口医院二七院区共转运9桶医疗废物到江岸区医疗废物暂存点。这时,柯长和朱雪亮从武汉市中心医院转运15桶医疗废物,也赶到了暂存点。
17时50分,转运队员回到大队临时租住的酒店。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躺下“秒睡”。
出动34车次、67人次,从7家医院、8家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转运551桶医疗废物,这是截至昨日,江岸区消防救援大队119党员突击队转运医废的统计数字。
危险相伴、苦累随行,但没人叫苦,没人喊累,更没人退缩。在杜强看来,安全转运医疗废物,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二次污染,必须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战“疫”全胜。
这是一个底线战场。生态环境业界人士表示,新冠肺炎医疗废物处置不当,已有的疫情防控成果就会化为乌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心血就会付诸东流。疫情面前,消防指战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从人员转送到洗消杀毒、从涉疫救助到医废转运,慎终如始,全程参与,为武汉保卫战默默贡献力量,而这正是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一直就有的姿态和样子!
连续多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病例零新增。23日始,武汉市开放市管三地江滩园区,物资供应商业网点定时开放,公交、桥梁、火车站开始为复线运营做准备,生活离人们心底的期盼越来越近。大街上,虽然仅有防疫指挥部准许通行车辆急速奔驰,但我知道,不久,武汉千万老百姓也将畅行无阻,熙攘如昨,繁华如初。
武汉,重启的那一刻,我们定将春天紧紧拥入怀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umIE3EBfwtFQPkd2R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