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防疫志愿者们送饭。”
“你打算送几天?”
“送几天有啥用?疫情啥时候结束,我就送到啥时候。”
这段对话发生在一个多月前的平阴县榆山街道文昌社区,“小尹龙虾”的老板娘于洋当时正在申请免费为志愿者们提供餐食。附近各站点的志愿者有百余名,连续送餐的成本可想而知。面对旁人的质疑,她却坚定地说:“疫情不走,我就不退。”到3月17日,是于洋坚持为志愿者送饭的第40天。
今年36岁的于洋,2003年从黑龙江来到平阴。她和丈夫从烧烤大排档干起,白手起家做了11年的餐饮,如今在平阴县经营着一家龙虾烧烤店。疫情刚发生时,很多餐厅还尚未营业,于洋无意中看到各防疫站的志愿者中午几乎都在靠泡面、火腿肠充饥,便萌生了给志愿者送饭的想法。
“跟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志愿者比,我们做的这些根本不值一提。”于洋说,她的想法不仅得到了家人的鼓励,也得到了店里员工们的支持。一听说要给志愿者送饭,店里8名员工都主动要求提前返岗。炉灶上生起火,大铁锅里翻炒起来。后厨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只是服务对象不再是食客,而是志愿者。为了保证菜品质量,于洋每天都提前一晚定好菜单,第二天一大早亲自去采购食材。原本早上9点上班的员工们也自觉8点到岗,着手制作志愿者的午餐盒饭。
送了几天的米饭后,于洋发现志愿者们更爱吃本土的大馒头。于是,于洋每天都会提前一晚发酵面团,第二天早上开始揉面蒸馒头。现在,于洋已经成了蒸馒头的好手,面发到什么程度、蒸多久才能出锅,她拿捏得刚刚好。
土豆炖鸡块、猪肉炖粉条、白菜炖肉丸子……每天于洋都会精心给志愿者们准备不一样的菜品。由于菜量比较大,一个菜往往需要厨师分三大锅炒,仅土豆炖鸡块一个菜,每次就要用掉15只鸡。上午11点,菜已经炒好,热气腾腾的大馒头一出锅,于洋和店员们一起动手迅速打包,装入新购置的大保温箱,及时给各站点的志愿者们送去。一餐热乎的午饭,给寒风中的志愿者们带来阵阵暖意。
“前段时间餐馆都没营业,也订不上盒饭,能吃上热乎的饭感觉真幸福。”志愿者周新华说。看到于洋每天不间断来送饭,大家都很感动,也很心疼她。“我们都劝她,简简单单一个菜就行,只要有口热乎的,大家就很知了。”
在榆山街道志愿服务群里,每天下午志愿者们都以接龙的方式报上姓名、站点地址和需要盒饭的数量,于洋根据每天最终统计的数量制定菜单、采购食材。
时间久了,打包盒的采购也成了问题。本地买不到,于洋就委托在市区的朋友给自己捎带回来。从购买食材到加工,加上打包盒,一份盒饭的成本价在10元左右,于洋每天要送出约100个,加上店里8名员工的工资和水电、房租等费用,每天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这么多天加起来,得花了不少钱了吧?”可于洋却笑着说没事,店里还有外卖生意帮自己补贴着,还能撑下去。
为了补贴支出,于洋春节过后就开通了外卖服务,最近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也开始接待堂食。在于洋的店铺里能看到,原本能容纳10人的房间现在已经撤掉了5张椅子,保证人与人之间间隔1米以上,二维码自助点餐取代了服务员点餐,餐厅门口的消毒、测温程序很完备,其间不时有结伴而来的年轻人就餐,餐厅营业逐渐重回正轨。
在送餐的同时,于洋也开始为今后做打算。“这是从业11年来最大的一次考验,原本外卖只占我们营业额的30%,现在占到了70%,如何向线上转型是我现在考虑的最多的事情。”疫情期间,为了做好外卖,于洋开通了公众号,找网络技术人员帮忙安装了订餐系统,除了依靠外卖平台,也有了自己的“小程序”。
同时,于洋开始琢磨食材半成品、调味品的线上销售。“这些都是这次疫情冲击带给我们的新思路,餐饮业本身竞争就激烈,这次的疫情告诉我们,不创新、不求变,在这种突发情况的冲击下就容易被淘汰出局。”于洋说。
农村大众记者 张婷 通讯员 宋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