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在草原上,信号不太好;现在我在房顶上,信号好好地呀。’这首带有蒙古民族音乐特点的网红歌曲道出了草原深处、边境牧区的‘通信尴尬’。我们就是带着解决这种‘通信尴尬’的目的来到锡林郭勒草原调研的。”7月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边境旗市奔波了1000多公里的区政协委员王金梅感叹道。
内蒙古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地理条件差、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守边农牧民和驻防官兵无法享受广播电视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今年自治区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付海波和杨志明联合向大会提交“关于提升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提案。
为进一步摸清目前边境地区广播电视接入情况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7月3日至5日,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新闻出版界委员对锡林郭勒盟边境地区“推进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提升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边境地区的巴彦乌拉苏木额尔敦锡力嘎查,距苏尼特左旗150公里。牧民额尔登苏乙拉家wifi直连,刷微信、聊语音,浏览新闻、观看视频,各种网络体验全都没有问题。
与此同时,在几十公里外的洪格尔苏木新阿米都日勒嘎查,牧民苏·乙拉图正坐在蒙古包里,悠闲地看着电视放牧。随着广播电视有线无线融合网在这里的覆盖延伸,当地牧民只要在牛羊棚圈、草场等处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就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视机,随时随地监控自家牲畜的活动及周边草场环境。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让放牧变得简单高效,牧民们再也不用追着牛羊跑来跑去了。
这两个场景的出现,正是内蒙古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新时代强边固防政策开展的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的一个缩影。
记者通过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了解到,2017年,通辽市扎鲁特旗政府在自治区范围内第一个通过政府购买全部农牧民基础服务的形式与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公共文化服务和信息化建设协议,截至今年5月,内蒙古的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已与25个旗县市(区)签约,15项工程立项。
“有线无线融合网络覆盖可以打通延伸至农村牧区的信息通道,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已初见成效,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在苏尼特左旗进行调研小结座谈时,付海波说。
“2018年,内蒙古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为试点,与当地党委政府合作,利用广播电视有线无线融合网技术和4K智能机顶盒,实现了全旗5 个苏木、27 个嘎查、约 11179 人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和宽带上网的综合服务,有效打通了基本公共服务到群众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杨志明介绍了苏尼特左旗试点项目的进展情况。
自治区政协调研组在基层调研时也看到,
边境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供给力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许多边境地区手机信号网络不畅通,甚至是没有信号;绝大多数地区不通宽带,也无法收到有线电视信号,群众文化生活匮乏;边境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边防哨所等地点分散,联网困难,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影响运行效率。
对此,自治区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魏军认为,
“对比广电网络覆盖和未覆盖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对于弥补偏远边境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提升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改善信息化水平滞后现状等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信运营商应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对象和内容承载方面加大力度。”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通过实施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入户工程,可以有效改善旗县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网络覆盖方面的问题。同时,利用广电网络的公信力和网络优势,通过与各级党政机关的政务服务对接,能够协助党委政府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内容覆盖方面的问题。”自治区政协常委关方方建议。
记者:常歌
通讯员:乌云高娃
编辑:刘聪
责编:周佳佳
审核:赵彤 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