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产最高分电影,献给每个平凡又朴素的中国人

2020-01-09   有部电影凌辰

每年一到这时候,都有不少人在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上陷入纠结:今年到底回不回家?


说回去吧,想到亲戚们的连环催婚有点怵,而且回家的车票,用了三种抢票软件也总是刷不出来;可要说不回去呢,大过年的,还真有点想家里人了。


如果小伙伴们恰好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那今天,我就来帮你们添一个回家的理由。


说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回家那顿团圆饭。


春节,别的事可以不做,回家吃饭这件事,一定要做。


要问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我想借一部2019年温暖而朴素的电影来回答——《四个春天》



估计没人会想到,这部电影称得上2019年的真·国产最高分。


不算影展点映的话,它的公映时间在去年1月,而豆瓣上近10万人打出8.9分,比去年的口碑票房双冠小哪吒还高出0.4。



电影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导演自己用手持DV拍摄家长里短,最后再把连续四年春节回家的时光剪辑成片,影片也因此得名“四个春天”。


片中,导演的父母和哥哥姐姐都是本色出镜,看起来完全就是一部家庭录像纪实。



导演平时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他镜头下的父母,都是在过年期间忙忙碌碌的样子。


而团圆饭,对父母来说,就是忙碌的重点。


他们早早就开始准备食材,将各种需要腌制、熏制的食物提前安排。


每当父亲来到后院,揭开蒙布,露出泛着油亮光泽的熏香肠时,熟悉的香气飘满前庭,一家人就意识到:要过年了。



而这,只是父母为过年所做的无数种美食中的一道而已。


就像母亲在片中所说:这样也想吃点、那样也想吃点……明知道你们回来就那么几天,也吃不了多少,但不这样还叫什么过年。


所以冬去春来,年年如此。


很多观众评价,这部片中的父母无意中说出来的话,都是满满的哲理。


仔细想想,现在过年,不就是过个“这样也想吃点、那样也想吃点”的团聚吗?所谓的年味,说白了,不就是回家吃饭的味道吗?



这可不光是字面上的意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饭桌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历史上有不计其数的典故,诸如鸿门宴、请君入瓮、杯酒释兵权等等,都是发生在饭桌上。


似乎从祖先开始,我们就养成了这个习惯:想谈点什么事,吃顿饭再说。


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一个家庭里的小事,我们都喜欢在饭桌上商量解决,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习俗。



饭桌,是矛盾冲突的缓和剂,也是柔情蜜意的黏合剂。


到了今天,我们关于生活、工作方面的种种问题,依然会拿到饭桌上去谈论和解决。


比如,想交朋友先约着吃顿饭;老友重聚,必然要相约吃饭;办红白喜事,要请亲朋好友一起吃饭;至于一年一度的重大传统节日怎么过,不用问,必须是回家吃饭。



我们中国文化向来有着谦卑内敛的气质,长辈们很多时候不善表达。


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常宣之于口,家里的一蔬一饭,其实就是他们表达爱意最直接、最质朴的方式。


对食材的精挑细选,烹饪的细致用心,都是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之中。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饭,才有内个味儿~



很多人觉得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家的味道”,其实并不是少了什么调料,而是缺少了父母亲手烹饪时的情感。


而“回家吃饭”这个动作,就是在用无声的行动告诉父母:这份情感,我接收到了。


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沟通方式,是属于家人间浪漫的默契。



相应地,很多中国的父母,对儿女回家吃饭这件事都有一种深深的执念。


电影中,导演的姐姐病逝后,父亲还不忘在饭桌边给她留一个位置,放好碗筷。


很多观众在这一刻都泪目了:无论贫穷富有、生老病死,只要这个家还在,饭桌边就永远有她的位置,这是一种跨越生死的大爱。


如今,在快节奏的高速生活下,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小家庭和独立的生活,跟父母的关系往往略显疏远,无论从物理距离还是陪伴时间上看,都是如此。


但不管身在何方,只要还能坐在一起吃饭,就意味着彼此还是一家人,这个家就还在。



所以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每年春节都拼命抢票,想方设法地回家。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即使家再远,即使和家人之前吵了架,即使坐下来也不说什么话,但只要这个家还在,我们就会在春节回家吃饭。


回忆一下《四个春天》里,我发现,父母几次难得的真情流露,不是发生在饭桌上,就是发生在准备食物的场合里。


当食物的香气开始在空气中流转,那些压在心底的情意也随之飘散出来,一勺一筷间,都是千言万语。



说来奇怪,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了各种隔空通话的方式,可最后却发现,还是最原始的交流方式来得最舒坦。


这或许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情感,有时候在电话里说了一万句,不如回家面对面吃一顿饭来得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