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规矩,很容易吃亏
还没成为圣人的孔子,生活在一个极其动荡,道德与权谋割裂的时代。孔子之前,大家虽然相互看不顺眼,但还是讲规矩的。只可惜同时代的孙武提出:兵者,诡道也。彻底破坏了战争的礼法,讲究成王败寇,推崇胜者为王。
于是讲规矩的,输给了不讲规矩的。在那个风云跌宕的时代,仿佛讲规矩是注定要吃亏的。
孔子对此痛心疾首:做人不能这么不地道,也太没规矩了。
公元前493年,孔子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就如他自己说的“惶惶如丧家之犬。”
本来孔子在卫国朝中过的还不错,结果卫灵公非要问他会不会带兵。孔子很规矩的承认自己不懂军事。实话实说的结局就是,孔子受到了冷遇。
卫国眼看就待不住了,孔子一行一路颠沛流离的来到了宋国地界却又遭了大司马桓魋的暗算。就在他领着门徒们在一棵大槐树下讲课治学时,险些被忽然断裂的树干砸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职场上有个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一般的企业领导只会用比自己弱的员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桓魋就是那么个狭隘的领导,他不想让比自己强的孔子出现在宋国,对自己造成威胁。
遭到如此的苛待,难道不该气定神闲的说了一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怎么理解呢?
“我自己就是很讲道德的,老天爷都帮我,就他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但凡到了紧要关头,在无法左右局面时,孔子总会把“天”抬出来安慰自己,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事实证明,这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最终他还是离开了宋国。自己明明被人算计了,孔子为什么不找桓魋说理,给自己讨个公道呢?
经历了这么多,仁厚如孔子也渐渐的明白,跟不讲规矩的人讲规矩没用,活着才是硬道理。
走投无路的孔子又想重回卫国,虽然在那得不到重用,却也能安身立命。可结果让孔子更加失望:彼时的卫国真正内乱,他的靠山卫灵公和南子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种境遇之下,别说是各位读者朋友,连孔子自己都不由得感慨着:“天下之大,何处是我家?”
正所谓峰回路转,正饥寒交迫之时,孔子突然收到了晋国赵简子送来的聘书。身高八尺的孔子老泪纵横,仰天长叹:“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与其守规矩,不如拥有智慧
赵简子会对孔子真诚吗?都是在混乱无序的先秦生存,谁都有自己的无奈,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情能讲呢?和这种人讲情,那是不可靠的。
赵简子您或许陌生,他就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是赵国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
赵简子的梦想,无疑是称霸天下。但是他面前有三座大山,孔子就是其中之一。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其实孔子的能力比我们想的要强很多,他此生最大的束缚就是:做人太讲规矩,不擅长变通之道。
孔子虽然一直没得到重用,但是他的能力有口皆碑。赵简子觉得留着孔子无异于养虎为患,竟然决心刺杀他。
受到赵简子的邀请,孔子师徒一行欣然来到黄河边,不远处就可以看见赵简子派出的迎接队伍已经等在河对岸了,危险就在眼前,只是时机未到。
赵简子
也许圣人命不该绝。原来,这次诱杀的对象共有三人,另外两人,正是晋国的两个能人:犊犨和铎鸣。心急的赵简子,已经对他们二人下手了。
刚欲登船的孔子恰巧得知犊犨、铎鸣二人的死讯,随即仰天长叹:“多美的河水啊,浩浩荡荡。而我阿丘今天却不能渡此河水,这就是命啊!”
子贡不明就里的问:“您就这样爽约,不是失信于赵简子吗?”
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顿悟了:这时候我还讲规矩讲诚信,不死才怪。世人都认为我傻,其实:
“我不是傻,我只是善良。”
您知道吗?一个善良的人如果摆脱规矩的束缚,他将发挥出被长期压制的强大潜能。
每个善良的人,都是潜在的谋略高手。他们之所以被算计,不是笨,而是被规矩和道德所束缚。
孔子终于开始了反攻。已经和赵家商议好了待遇,孔子却突然变卦了,学生们不明就里。
孔子道出了实情,他说:“犊犨、铎鸣两人都晋国的贤大夫,赵鞅未得意之时,谦恭地向他们咨询国政,及其得意之后,却立即杀死了二人。
这二人与我可谓是同类,同类之间能够相互感应,精神能够相感,如同响之应声,影之象形。所以,君子一定要远离那些伤害自己同类的人。
现在赵简子已经杀死了我的同类,我还跑过去干什么呢?对这种不讲规矩的人,讲什么规矩?做人要懂得随机应变。”
这次,他直掉转车辕,绝尘而去。当赵简子等不到孔子时,他惊讶的发现,他眼中的那个迂腐的孔子似乎变了,居然学会了放鸽子。
终于,孔子不再寄希望于用规矩和道德感化赵简子。
诚信和小命,哪个更重要?孔子告诉我们,小命更重要。孔子用“类知”的智慧,为自己算准了吉凶祸福,这就是圣人的智慧。
就如鬼谷子说的: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相合。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
正所谓:圣人者,以类知之。
类知的智慧,值得你我悟一辈子。
规矩是人定的,也是用来打破的
读者朋友们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有疑问,做人难道不应该讲道德、守规矩吗?孔子能够逢凶化吉,难道不是运气好吗?
孔夫子会告诉你,当然不是。比如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学道,未必能悟道。悟道,未必能守道。守道,未必能随机应变。
人生在世,我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永远都是真理。殊不知时代在变化,规矩也不会一成不变。
道,本就变化无穷,瞬息万变。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最终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固执,越来越迂腐。
最顶级的智慧,永远是随机应变。就如像鬼谷子所说: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鬼谷子告诉我们,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保全自己,他们懂得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懂得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而谋划。
一辟一阖谓之变。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规矩,本就是前人定下的。规矩,本就是用来打破的。
有诗云:
放情规矩外,寝卧任逍遥。
非图保天年,不材甘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