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得懂得一些实用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技巧

2019-12-20     令狐我大哥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得懂得一些实用的沟通方式与沟通技巧。

从小,我的父母就很爱我,但是我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不算太好,我甚至在很多时候很想逃离我的原生家庭。我学习过非常多的心理学,知道生命是一场轮回,以前父母怎么对待我们的,我们会在潜意识里面延续这种模式,糟糕的亲子关系会带入到我们的下一段亲密关系中(夫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所以自从当了妈妈后,我就不断的学习育儿知识,下定决心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现在和孩子沟通顺畅完全无障碍,经验告诉我沟通方式与沟通技巧真的很重要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带着我家 儿子去超市里面买东西,正好碰见另外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儿子,两个孩子同时看上了放在超市架上的巧克力。我看得出来两个孩子都很想买巧克力吃,但是我和另外一位妈妈都不想给孩子买巧克力。两个孩子都在巧克力架的旁边周旋。

那位妈妈对他的孩子说:“你又要吃巧克力,我不是昨天才给你买了吗?你不知道吃多了甜食,会长胖、牙齿会疼吗?”,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就生气的说“不,我就要”,然后妈妈就不耐烦的说道:“你这孩子,怎么和你爸一样倔。”孩子不理妈妈,拿着巧克力就是不放,然后妈妈越来越生气:“你再不放,今天晚上就不要想看动画片呢。”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就开始打妈妈。两个人自然就闹僵了,有一阵子孩子还哭了起来。

而我是怎么处理的了,我对我家孩子说;“你想吃巧克力了吗?”他点点头,然后我继续说道“妈妈知道你很想吃巧克力,妈妈也希望可以给你买巧克力。小时候妈妈也很喜欢吃甜食,后来牙齿就长蛀牙了,所以如果你能把巧克力放回去的话,妈妈会特别开心,会觉得你是特别有自制力的孩子”。当然我家孩子还是犹豫了一下,才主动把巧克力放回了巧克力架。

那位妈妈看到我成功的让自己孩子主动把巧克力放了回去,然后她就学着我对孩子说的,对她家孩子说。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孩子非得要买巧克力。(当然我并不是想表达孩子买巧克力是多么大一个错误,是必须得阻止的,每个家长的接受度不一样,我只是想以这个例子来引出我接下来想表达的东西)

同样是孩子想买巧克力,为什么我就能轻松的让我家孩子把巧克力放回巧克力架,而另外一位妈妈不行呢?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说,孩子非得要看电视,比如说,孩子非得要买玩具;比如说,孩子非得要玩不离开。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有的家长一说自己孩子,孩子就听;而有的家长不管怎么说自家孩子,孩子就是不听家长的。看似相同的事情,甚至是家长说一模一样的话,每家的孩子的反应都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许多家长会想,看嘛,我都和你说一模一样的话了,我家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这哪里是我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嘛,这分明是我家孩子不听话;或者会觉得,没有办法,该讲的道理我都讲了,他就是要闹,让他闹吧,我就在边上看着,这件事闹过了就好了。

其实这看似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其背后反应了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我们在反思和寻找当下和孩子某个矛盾的解决方法的时候,除了看到这件事情本身外,还应该反思更本质的东西——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亲子链接是否出问题了。许多家长只能看到表面,却不能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离婚的妈妈,因为平时工作忙,每周只带一天孩子,且他说,有时候,他在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自己还在忙工作。有一次他带孩子去公园里面玩,因为只有他们两个人,所以他在要上厕所的时候,必须拉着孩子一起去。有一天,孩子玩得特别开心,她要去上厕所,要把孩子拉着一起去,但是孩子就是死活不去,这位妈妈告诉我,他平时其实有关注育儿方面的内容,且在这件事情上,他尝试着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我接下来要将的沟通方法,还有尝试游戏比赛,看谁先跑到厕所,可孩子就是不去。其实我当时和他咨询完了之后,觉得他当时的处理方法并没有任何的问题。那为什么孩子不跟他去上厕所了——仔细思考后,我明白了,是他对孩子的陪伴太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对孩子的关注太少,孩子和他没有建立起连接,所以孩子不会听他的

类似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在家里。如奶奶从小帮助带孩子,那么同样一件事情,孩子可能会听奶奶的不会听父母的。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一要点是,多陪陪孩子,多关注孩子嘛,否则接下来要讲的再好的沟通方式,再好的育儿技巧也是无用的。相信许多人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还是低估了陪伴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在寻找解决当下和孩子问题的方法,处理和孩子的一些小矛盾的时候,还应该反思,从长远看这种处理方式,是否会伤害到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如孩子非常想看电视,因我们觉得看电视对眼睛不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强制把电视关了(对于某些大一点的孩子,他可能不会吵闹,但是内心是不满的),在关了电视之后,我们并不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抚慰,我们以为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常年以往,这种小事累积多了就会形成很差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我们和孩子长时间相处的点滴中行成,一旦形成较差的亲子关系,要扭转,也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改变

因沟通方法在亲子关系的形成与改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效的沟通方法可以避免许多矛盾,以下我就以我们在亲子沟通中常犯的错误,以及该如何纠正,来展开今天的话题。(部分内容也适合两性沟通)

错误一,喜欢和孩子讲道理:就如上面那一位妈妈,许多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而且讲完道理后,还自认为自己是特别通情达理的人。如:你不能吃糖,吃糖对你牙齿不好;你不能再在这儿玩了,咱们家里面来客人了,得马上回家;你必须好好吃饭,不吃饭的话长不高。你现在必须吃药了,不吃药病好不了。而我们这么讲道理的结果是什么,孩子依然无动于衷,我们家长们被气得半死,多讲几次不听自然忍不住要发脾气。

天知道孩子多大能听懂道理(不是还有那么多成年人在情绪化的时候还不听道理嘛),想一想我们竟然和几岁的孩子讲道理。其中的逻辑、因果他们怎么听得懂呀。真可怜了我们的家长朋友一遍又一遍讲。

而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对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感到抱歉,但是依然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我们全神贯注的听孩子表达,试着说出他们的感受,当我们能说出孩子感受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我们懂他们,我们了解他们,于是他们更愿意听我们的。同时,我们要懂得表达我们的感受以及需求,因为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能体会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

拿上面买巧克力的例子来分析:妈妈知道你想吃巧克力,巧克力真的很好吃(说巧克力好吃的感觉,就是表达了理解)。小时候妈妈也很喜欢吃甜食,后来牙齿就长蛀牙了(用自己的故事更能然孩子产生共鸣),所以如果你能把巧克力放回去的话,妈妈会特别开心(表达感受及需求),会觉得你是特别有自制力的孩子(给予孩子正面评价)

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表达感受和讲道理的对话,给孩子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如一岁左右的孩子,他们还不会说话,他们只会哭,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引起关注,甚至许多大一点的孩子,当他们的想法不被家长理解的时候,当他们觉得委屈的时候,依然会选择哭泣,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哭声时会心烦意乱,不准孩子哭泣,甚至自己情绪失控。而哭泣能让孩子的情绪自然流动。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当面对孩子所有情绪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做的就是帮孩子表达,或者引导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如“你是伤心了吗,你是想爸爸了吗,是痛了吗,或者是妈妈知道你想家了,妈妈知道你感觉痛了”,当我们说出他们的感受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平静,自己面对问题。

当然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很快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沟通的基础。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如果这样沟通不成功,我们还可以用幻想的办法。比如“妈妈也希望可以给你买巧克力,买好多好多巧克力,橘子味的,夹心的.....”“我们也希望可以快点回家,睡在自己的小床上”,运用幻想的方法,是在表示我们理解孩子的心情,因为,当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当孩子情绪稳定一些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而成功。

在这儿我提醒一下大家,任何一种沟通方法,并不是学习了马上就能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面对孩子的哭闹、或者无理取闹,我们的情绪早已经奔溃,早就把这些方法忘了,又或者当我们想起来了,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于当时的情况,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试着去用。面对孩子的汹涌而来的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我们就给孩子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悲伤,又或者我们就是在旁边安静的陪着孩子,看着、抱着哭泣或者发脾气的孩子,什么也不说,你会发现,当孩子把他所有情绪发泄完之后,你们的亲子关系反而会更亲密,孩子又成为了那个活力满满的孩子。

为了帮家长更好的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家长们讲讲孩子情绪的重要性,但因为文章篇幅原因不一定讲得清楚,于是我引用一段内容分享给大家,大家能抓住多少是多少:破坏性的情绪是孩子生命力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一味的压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朝气、没有创造力、没有活力。孩子需要获得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性后而得以幸存的感觉,孩子攻击了我,而我带着爱接纳了他的攻击性,还深深地理解了他的不安,这就意味着,他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被我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看见,转化成了白色生命力。即亲子关系未破坏,孩子的生命力也未被破坏。接住孩子的情绪之后,孩子就会越来越亲热我们,相反,如果家长接不住孩子的情绪,反而责怪孩子,孩子就会和我们越来越疏远。

错误二:喜欢惩罚:虽然说现在这个社会,家长已经很少体罚孩子了,但是我们都还是或多或少的会用语言惩罚孩子的某些行为。

就如上面我举的那个例子啊,妈妈就说如果你吃了巧克力,你今天晚上就不能看电视了,“不能看电视”就是对孩子的一个惩罚,(家长们注意,自己是否也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就不能……”)。关于是否惩罚孩子,许多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个人不太同意惩罚孩子,因为惩罚很多时候只能带来孩子的敌意,仇恨,抗议,甚至是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惩罚并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当孩子在接受惩罚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用到如何去报复、对抗家长,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那做家长的实际上应该怎么做呢?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太重要的事情就让孩子去犯错,然后承担自己的错误,就比如说如果孩子不吃饭,那你千万不要逼迫孩子,惩罚孩子说:“你不吃饭我就不给你买零食了,我就不让你看电视了呀,”而应该告诉孩子“你现在不吃饭,我们要等到很晚很晚才吃饭,中途什么零食也没有,到时候你会饿的”,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饥饿的感觉。

同时呢,与惩罚相对的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做了错事,是需要弥补的,让孩子把重心放在弥补这件事情上。就比如说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妈妈的花瓶碰碎了。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呢,并不是一直在边上唠唠叨叨,说孩子多么不小心,而你应该让孩子花一上午的时间,先把花瓶清扫了,再把花瓶贴好,这样子就行了。当孩子知道花瓶打碎了,他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这件事情之后,他下一次就不会再容易犯错了。而唠唠叨叨的,说他做的不好,只会招致他的怨恨,然后他下一次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错误三,给孩子贴标签、负面评价,当孩子想要的东西我们不给他买,孩子还在闹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怎么说,你这孩子就是不乖。当孩子说了再晚5分钟就不玩了,结果还玩耍了10分钟还不想走,这时候我们的火气就来了,我们会说“你这孩子一点也不守时”。当我们告诉孩子玩了玩玩具,要把它收进玩具筐里面的时候,说过许多次还是依然不收,这个时候我们会说“你这孩子真邋遢”,其实“不乖、不守时、邋遢”,这些就是我们在给孩子贴标签。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否定。孩子就会在心里面形成一种否定的内在自我评价,“对,我确实是一个不乖的孩子,我确实是一个邋遢的孩子,所以我确实做不好,这些事情也没有必要做好,反正大家都知道我做不好”,当他们有了这样的内在的评价之后。孩子会对许多事情越来越消极,最后也就真成了我们父母所说的不乖的孩子。

但是当发生这些事情,我们需要孩子们和我们合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我看到家里面到处都是玩家”、提示“玩家把家里面弄得很乱”(切记不要闹闹叨叨),或者用简单的词表达“玩具”,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表达需求“妈妈希望你能把玩具收回去”,如果你觉得之前和孩子关系不太好 ,说了孩子不会听,那么可以试着用写便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就算是不识字的孩子,当我们给他们写便条,并把便条读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也更愿意配合我们。同时,对于某些冲突,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来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把它写下来,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写下孩子的这些想法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我们特别重视他们。他们就愿意和我们商量着做事情。

那如果你已经长期给孩子贴了不好的标签了,该怎样让孩子从这种不好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了?

第一,要寻找机会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我们家长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并鼓励和表扬。(因鼓励与表扬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鼓励、表扬方法非常重要)

第二,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许多家长经常认为孩子还小,许多事情做不好,其实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帮我们做一些事情,就比如说打扫卫生,洗洗碗什么的,当孩子做完了之后给孩子一个正面的评价。比如说家里面来客人了,让你家孩子去把瓜果分享给大家,然后表扬孩子说你把东西分得很均匀。我看到你这样子我很开心。

第三呢,就是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就比如说你打电话给孩子,爸爸说,哎,今天小强很主动的把自己的作业完成了,我发现他最近很很乖。

第四呢,要记住孩子以前的做的特别好的一些事情。当别人给孩子贴标签,她自己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就比如说当奶奶说孩子邋遢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妈妈不觉得你邋遢,在你两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自己把家里面的东西收好了,你把你自己的橡皮夹什么的都弄得很好,当然这个最好是基于一些事实。

第五,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如当你跟孩子说了不要吃零食,她又吃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爸爸跟你说过不要吃饼干,你又吃了,我很不开心(谈感觉),希望你能克制自己(表达期望)。”

除了讲道理,惩罚、贴标签外,在沟通中还容易犯错的有错误夸奖, 错误的奖励,错误批评,家长的唠叨等。鉴于篇幅原因,本文分享到此。


评论1: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毕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我一直和我老婆说,我们要给孩子制定一个规则,让他遵守。而不是随意变化,让孩子最后看我们的脸色去做事。这样他长大了以后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也许会成为一个会看脸色的媚上欺下的人。

你让孩子以你开心不开心作为做事的准则,会不会也会这样?

我不懂谁对谁错,只是抛出一个观点。

回复:本文想说的不是以开不开心为标准,而是用感受的方式沟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行使规则,但我个人对于养育是否成功有一个判断标准:1.孩子和家长相处是否融洽,是否经常产生矛盾。2.孩子和他人相处得怎么样,是否融洽。3.孩子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怎样的,能否很安静的干自己喜欢的事。

评论2:那不成了讨好型人格吗,为了让妈高兴把巧克力放回去


回复:这个反思非常好,所谓讨好型人格是因为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他们满足父母的需求、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赞赏,他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会被抛弃的。当他们违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就会被父母大肆的否定,批判,甚至是打骂。于是乎,他们会表现出主动迎合父母。

那么这有几个点:

第一,当孩子把巧克力放回去的时候,我们表达的是开心,一种感受,而不是大肆表演孩子,你真乖、你是乖娃娃,你是最棒的。第二,这种沟通方式,父母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否定孩子,

第三,讨好型人格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家长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不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是有可能的,而这种沟通方式运用的前提是孩子的要求是比较无理的时候。

第四:在我们的两性亲密关系中,我们不也希望对方能为了我们妥协他自己的某些想法,当对方真这样做了的时候,我们是感觉对方是爱我们的,还是感觉对方是在讨好我们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McVJm8BMH2_cNUg8B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