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盐城高铁站:结构的透明性

2019-12-31     土木在线

本文中会介绍刚建成通车的盐城高铁站的设计项目,从结构工程师的角度分享设计过程和总结思考,希望大家喜欢。

项目名称:盐城高铁站站房

项目地点:江苏省盐城市

项目类型:高铁站

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7~2018

建设时间:2018~2019

建设单位:苏北铁路公司

施工单位: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中铁上海院

建筑总师:陈雷

主持建筑师:章菊新,张帅

华东院建筑设计团队:包蕾,董丽,徐扬,宋丹阳,刘铁夫,宋海瑛,张国恺,卢兵兵

结构总师:周健(屋盖结构);谭奇峰(下部结构)

结构专业负责人:李彦鹏(屋盖结构);陈中(下部结构)

结构设计团队:方卫,陆文妹,原培新,丁霖(屋盖结构);颜阳(下部结构)

结构体系:混凝土框架,钢结构桁架

项目背景

徐宿淮盐铁路是江苏省东西向高速铁路,途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等县市,是江苏腹地最重要的铁路大动脉之一,本次设计的盐城站即是徐宿淮盐的重要一站。

徐宿淮盐铁路示意

站场规模5台12线,其中高速场设到发线8条(含正线2条),有效长度650米,设侧式站台1座,中间站台2座, 规模均为450m×12m×1.25m。普速场设到发线4条(含正线1条),有效长度1050米,预留新长铁路增加二线条件。设侧式站台1座,规模为550m×8m×1.25m,两场共用岛式中间站台1座,规模为550m×12m×1.25m。

站场布局示意图

整个工程包括盐城站站房工程、站台雨棚工程、地下通道工程等。站房由东、西两侧站房及高架候车室组成,成为东西一体的高架候车空间。站房主体三层,分别为站台层、候车层、商业夹层,地下为出站通道。

建筑分区三维示意图

建筑分区平面示意图

站房设计团队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与中铁上海院联合体,其中结构设计部分,华东建筑设计总院负责站房屋盖设计,中铁上海院负责下部混凝土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小i负责的屋盖钢结构设计。

盐城站总平面图

建筑需求

项目伊始建筑师对于结构工程师就有比较明确的要求,通过与建筑师沟通,总结建筑师的需求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室内需要近100米的无柱空间;

2 结构体系和传力需要真实的表达;

3 结构表现需要有力度感;

4 平面和立面需要一体化设计和表达;

建筑师对于结构表达的强烈意愿对结构师来说既是机会又是压力,结构外露使得结构设计的难度成倍增加,需要与建筑师更加密切的配合,共同完成这道“命题作文”。

方案讨论建筑意向模型

限制条件

高铁站的造型单一和结构呆板一直是大家诟病的话题,还有人总结了中国火车站类型学分类:大帽檐型,大坡顶型,大波浪型。小i在设计站房前也曾参与过吐槽,但俗话说得好“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当自己真正接触设计后才发现,对于功能性主导的铁路站房设计,结构设计的自由度是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的。

被吐槽的“风格化”高铁站

首先站房一般采用线上式站房,即候车厅架空在铁道线上方,为了防止站房破坏影响线路安全,设计中对结构安全等级的要求极高。结构竖向构件的布置也受制于铁道线排布,只能凑铁道线的排布去布置,柱子落在铁道线间,而线间距一般不会过宽,因此对柱子的宽度有限制。同时站台层当旅客上下车时是看得到竖向构件,因此柱子长向尺寸也受到限制。竖向构件要求高,间距大、截面小的特点,限制了建筑造型和结构体系的随意发挥。

站台层铁路线与站房关系

结构竖向构件布置示意

这时肯定有读者问了,那为什么国外可以做出各种炫酷造型的车站呢?比如英国国王十字车站、比利时列日居尔曼火车站等。这时就要说到我国国情了,铁路站房设计是有严格造价控制的,同时为了让高铁尽快造福百姓,设计与施工进度更是不断压缩。因此,除了一线城市几座大站,在设计中就无法选择费钱或费时的方案。

英国国王十字车站

比利时列日居尔曼火车站

结构方案与找形分析

站房施工从进场到通车只有一年多时间,在选择结构体系时,技术成熟、方便采购、能够快速施工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对于100m跨的方形屋盖,什么结构形式最为合适呢?

如何填满100m跨度的空间

万能的桁架无疑是首选,桁架结构技术成熟构件方便采购,钢结构工厂基本都可以加工制作,在工期紧的情况下可以分标段多个工厂共同加工。并且结构冗余度大容错性高,对施工单位的安装精度要求低。但对于100m的跨度,桁架高度约需要6~7m,对建筑净高影响大,并且构件尺度大很难满足建筑外露的美观要求。

方案1.0:桁架结构

进一步对桁架进行优化,将端头直柱改为两根斜柱。一方面可以贴合建筑立面造型,满足建筑师平面立面一体化设计的诉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小桁架跨度,从而减小构件尺度。但优化效果有限,仍然无法满足建筑师对空间和美观的诉求。

方案1.5:桁架结构+斜柱

如果进而将中部高度减为0并设铰,整体结构体系即变为了经典的三铰拱,在极大提高建筑净高的同时由于拱结构效率高,结构构件尺度和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方案演化到此,建筑师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所有类型拱结构都有个共同特点:拱脚推力大。而如前面设计限制中所述,下部混凝土无法做墙且柱截面也受限,作为三铰拱支座的混凝土悬臂柱将无法承担此部分推力。

方案2.0:三铰拱

“建筑是妥协的艺术”,小i觉得结构也是。既然桁架结构效率低推力小,三铰拱效率高推力大,那么就可以通过调节结构剖面形态,达到某个平衡点,于是最终确定了平衡的结构方案。

方案3.0:三铰拱与桁架的平衡

那么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呢?结构设计时采用了基于Grasshopper平台的找形工具进行结构找形。分析中中考虑恒载及自重,模型中仅考虑中间典型一榀。其中跨中部分截面高度为变量,考察在不同截面高度情况下,结构支座反力以及整体应变能的变化规律。其中应变能为构件应力与材料用量的综合指标,间接反映在固定应力水平下材料用量的多少。

Grasshopper结构找形分析

程序自动记录每个时间点跨中截面高度、支座反力、应变能的数据,并绘制如下曲线图。随着截面高度的逐渐增大,屋盖结构逐渐从三铰拱的受力形态,转化为抗弯桁架的受力形态。因而支座反力逐渐减小,而应变能逐渐增大。

同时,支座反力的变化为非线性变化,初始阶段反力减小较慢,而随着截面高度的进一步加大,反力的减小速度也随之加大。而应变能的变化则为线性变化,截面高度的增大会直接造成材料用量的线性增加。

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应变能和支座侧推力的相互关系,最终和建筑师共同确定建筑效果、结构效率、下部结构承载能力的平衡点。

结构最终形态的确定(建筑师手绘)

结构最终方案

结构设计

通过结构找形解决了结构的竖向传力途径,在结构设计中同时需要考虑水平传力途径。在结构的短跨方向,每榀桁架有足够的刚度抵抗水平作用。而在结构纵向,则通过将夹层钢梁、屋顶檐口纵向钢梁、桁架立面斜柱共同组成两榀巨型纵向桁架,抵抗纵向水平荷载。在满足结构受力的同时,这样也恰好将屋面三角形的结构语言自然延续到了立面,满足了建筑师平面立面一体化设计的思路。

结构纵向立面结构体系示意

要保证结构外露的效果除了结构体系选择,对于构件截面和尺度的把握也由为重要。桁架下弦为拱形,建筑师希望能够强调并增加更多线脚,因此在设计时下弦截面采用梯形截面,腹板在下底边部分突出翼缘,一方面可以增加线脚使构件更挺,另一方面可以隐藏下底面焊缝。

建筑模型局部

结构构件截面

桁架腹杆主要承受轴向力截面一般较小,并且各个腹杆间受力不均匀,因此如果完全通过杆件受力大小来优选杆件截面,会造成弦杆与腹杆尺寸不协调,腹杆截面变化杂乱无序等问题,从而造成建筑效果差,最终只能外包。

结构整体计算模型

因而在构件设计中与建筑师一起调试腹杆与弦杆的比例关系,突出结构下弦的表达增加结构拱的力度感。同时分区统一腹杆直径,通过调整壁厚的方式协调杆件受力大小,使得结构杆件更加规律。通过对结构外露部分截面的人为优化,结构牺牲了部分结构合理性,但得到了更加好的建筑效果。

钢结构屋面施工现场

节点的精细化表达直接影响外观效果,也直接反应设计的精细化程度。钢结构柱脚为铸钢节点,支承于商业夹层楼面,属于近人尺度节点。因此铸钢设计时在考虑结构合理性的同时,同样与建筑师一同对铸钢件进行了塑形。支座斜放法线方向朝向柱轴力方向减小支座剪力,从而使支座尽量做小。柱脚三根构件分别为梯形和三角形,通过设计使其平滑过渡,尽量突出节点处举重若轻的效果。

柱脚铸钢件的建筑结构表达

结构的透明性

结构如何表达?结构表达是否就是结构外露?在本项目中设计团队担心如果结构完全暴露是否会用力过猛,让最终效果显得不像车站而更像展厅或厂房。

建筑师对吊顶效果和吊顶颜色进行调试

这让我想到了关于什么样的服务是好服务的讨论。大家有都有经验,当走进一家店如果服务员太热情,一直跟在身后介绍,会无形中给消费者压迫感,从而草草结束逃离店铺;但如果一家店铺服务员非常冷漠,想要咨询时爱答不理,那也一定不是好的服务;而好的服务是你几乎感受不到服务员的存在,但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服务员总是恰好出现在你身边。

我认为对于结构表达可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结构完全暴露太过强烈,将会给受众以压迫感和紧张感;而完全外包完全寻不到结构构件的踪迹,也会让建筑缺少力度和特点,过目即忘;而如果能对结构构件部分外包处理,同时又能够真实感受到结构的逻辑,感知到力的流动,那么可能更接近于结构好的表达。

在本项目中最终建筑师选择了半暴露,上弦部分由于有系杆和屋面檩条,因此采用吊顶板完全外包。而对于可以体现结构逻辑的桁架部分,则采用管帘外包桁架侧边,使得当中的腹杆若影若现,当只看建筑整体效果时几乎感受不到腹杆的存在,但当想去探究结构存在时,又可以隐约看到腹杆的布置规律。

同时对于结构下弦梯形构件完全暴露,给整个屋面以力度感,从构件截面的大小和截面间的粗细关系,就可以感知到受力大小和力的流动方向。柱脚铸钢件与混凝土楼面间采用钢支座隔开,间断感带来了举重若轻的感觉,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屋面钢构件的力度感。

建造记录

建成效果

本文来源: iStructure ,作者:李彦鹏。文中部分图片为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Gu1fW8BMH2_cNUgAT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