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并不以贫富、职业、年龄来划分。
它是一条口味完全不挑的黑狗,在你不设防的时候一口把你咬住,不会松口。
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并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生病了,生活和工作能勉强维持正常。当身边朋友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抑郁患者的情况可能已经很严重。
漫画作者艾丽是一个生于 1985 年的年轻姑娘,一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差点自杀,她画出自己日常生活,希望对抗抑郁:
这种跌入无边深渊的感觉,看起来十分令人心疼。
她说:
“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出在一个‘舒适的麻木’的状态中,周围一切都被我自动‘静音’了。
其它时候,比如在洗澡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处不在的虚无感萦绕着我,每次我都感觉无能为力,只能静静等待,直到这种感觉消失。”
抑郁,没什么好羞耻的,我们追求快乐,但也要允许人不快乐。
抑郁的人最怕的是周围人这样说:
“别没事找事,生活不是挺好的么?”
“你就是玻璃心,文艺青年,别想那么多了。”
“你只是有小情绪,太闲了,找点事做。”
抑郁不是以上说的种种——它只是发生了,连当事人自己也控制不住地发生了,并且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无力。
抑郁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它更代表一种无法沟通的心灵生存困境。
面对家人朋友的抑郁,很多人不是感同身受,首先想到的却是想“否认”,其次是“羞耻”,请医生赶快解决掉这个“问题”,赶快回复到出现问题之前。
其实不快乐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一直都在。
只是当我们在这个社会中被告知应该“乐观”,应该积极,才是正确的,消极的情绪就被对“正常”的追求掩盖了,而也许当事人,曾经花了巨大的力气来维持这种正常。
其次,这里还有对精神失控的恐惧。
人们对身体的疾病更能接受,对精神方面失控感到很大的恐惧。
因为身体有病好像一台机器坏掉了,至少它是客观的;而人们往往把精神的我认为是自我本身,所以,精神世界不受控制,就有一种“我不像我,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羞耻。
不但周围的人,甚至抑郁者也会自己对自己说,“我不正常。”、“我需要赶快好起来!”
于是,抑郁感的痛苦是一层,对抑郁痛苦的羞耻、拒绝是第二层,两者叠加造成了苦中苦。
永远不要试图一劳永逸地帮她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你的‘帮忙’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是一种压力,因为他们会为了不让你失望,而假装自己好多了。”
其实,不如不要追求快乐,如果看起来它那么遥远的话。就像日剧《丈夫得了抑郁症》,妻子对丈夫说的:
“如果痛苦的话,那就不要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