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丰收》 陈光健 1961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 王盛烈 1953年
《丰收图》 关良 1958年
《水上高歌丰获归》 钱松嵒 20世纪60年代
《书记开会回来了》 白逸如 1964年
《收菜籽》 来楚生 1958年
《合作生产收成好 社会主义幸福多》 费声福 1956年
春种秋收,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注定是个农忙的时节。
在艺术创作中,“丰收”一直是永恒的主题,虽然不同时代对丰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记录丰收的不同场景,描绘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期盼,一直是艺术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家一代接一代表现丰收题材,表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这些时代画卷不仅构成了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也描绘了农村和农民在时代中的巨大变化。在新中国美术的创作中,以金黄色调为主的丰收画面,构成了从1949年以来农民从吃不饱到解决温饱问题、再走向小康的历史过程。画面中描绘的丰收:从耕种土地不足到开垦荒地、围湖造田,从春播夏种到河泥积肥,从收割到拾穗,粒粒皆辛苦,每一个时节都与汗水和辛劳相连。脸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春夏秋冬,这就是农民生活最核心的内容。
1953年王盛烈的年画《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丰收》是较早表现丰收的创作。画面里描绘的丰收晒场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使用拖拉机和脱粒机等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这在当时中国农村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画面中:蓝天白云下的金灿灿的晒场,干部、农民、工人多种人物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表现了这一主题的丰富性。晒场上的劳动者脱粒、装袋、搬运、称重……画面右下角还有一位操作拖拉机的工人正在给油壶加油。此作品是这一时期表现“丰收”主题的一件重要代表作。
作为传统年画在新中国的发展,新年画所具有的吉祥喜庆的特质,最适宜表现丰收,所以新年画中出现了许多表现丰收的主题,这是传统年画中“年年有余”题材的传续与发展,不仅为农民所喜爱,也为画家们所热衷。上世纪50年代有一批丰收与时政关联的成对门画,如《年年丰收支援建设》《读书识字劳动丰收》等都表现出了它们的时代性。这一时期,丰收与时政结合的代表作还有费声福1956年创作的《合作生产收成好 社会主义幸福多》;在直接表现丰收的年画中,金梅生创作的《菜绿瓜肥产量多》《冬瓜上高楼》等作品,也在当时广受群众欢迎。这些作品,是在海派月份牌年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菜绿瓜肥产量多》还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中的一等奖。此外,陈光健1961年的《歌丰收》,白逸如1964年的《书记开会回来了》,李百钧1964年的《芒种时节》,刘继成、张敬平、李朝祥1975年的《咱队又添新粮仓》都是当时那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江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河汊纵横,水网密布,风调雨顺,人杰地灵。因此,这里诞生的丰收佳作,独具水乡特色。1949年之后,中国当代国画大家钱松嵒立足于他的家乡和江南生活,创作了一系列农业题材的丰收作品,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常熟田》《秋耕突击队》《军民浚湖积肥》《水上高歌丰获归》等等。20世纪50年代,整个美术界开始倡导通过写生方式改造中国山水画,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材日益受到山水画家们的关注。钱松嵒就是当时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成功的画家,他的作品《常熟田》虽然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江南水乡,却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
《常熟田》这幅作品是钱松嵒为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庆祝大典献礼而作,所表现内容是他根据此前在常熟虞山上写生,亲眼目睹当时繁荣新景象后的有感而发。在钱松嵒看来,山水画必须要考虑自然地形的入画条件。山在江苏不突出,突出的是平畴千里的水田,但是如何能让平平坦坦的水田在画面上获得一种不平凡的气势,为此,他采用了鸟瞰式和满构图的方法,使得占据整个画面绝大部分的稻田由近到远,由实到虚,令画面有了咫尺千里之势。在这幅作品中,大面积运用明亮的石绿色令画面充满生机,并随着稻田的远近呈现浓淡之变,这种强烈又和谐的色彩其实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江南新貌。同时,艺术家为该画取名《常熟田》,一语双关。常熟,作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名称,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改“常熟天下荒”的境况,水稻丰产,钱松嵒在画上题字: “常熟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收,真乃名实相符。”年年“常熟”,既有对江南农田繁荣景象的歌颂,也寄托了他对农业年年丰收的美好祝愿。
《水上高歌丰获归》是艺术家在这一时期表现丰收的另一幅代表作:秋天红叶树笼罩下的河面上,满载丰收果实的船只自然交错,画家充分赋予了画面独特的动感和美感。江边红叶、芦苇、水草以及插着高高飘扬的红旗,都表现出了那个时代江南水乡丰收的特点,成为江南农村丰收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海虽然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以现代工业和商业著称,但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画家在国家号召之下,与全国各地的画家一样纷纷走向农村体验生活。现当代著名的国画家赖少奇、林风眠、关良、陈烟桥、吴大羽等人都曾到农村体验过生活,他们这一时期都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村和秋收的作品。其中,表现丰收的作品有贺天健的《丰收图》、沈迈士的《早稻丰收》、应野平的《丰收》等等,这些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魏紫熙是同时期画家中创作“丰收”题材作品比较多的画家,他的创作基本立足于农村晒场的丰收。他1959年创作的《丰收图》描绘了丰收场上的繁忙景象,以及晒场这一特定场所能关联的丰富内容,还有农村妇女在晒场中的作为,这是那个时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具体写照。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独辟蹊径,1971年创作的《收获归来》把画面放到河堤之上,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情景。画面非常抒情,没有出现红旗和标语等那个时代中常见的符号,而是平实描绘了社员们秋收晚归的景象:平直的河堤上前有拖拉机,后有马车,满载而归。知识青年不管是开拖拉机,还是帮着拉板车,都在收获归来的路上表露着喜悦的心情。画面以“归”为契机,没有直接描绘田地和收割,而是生动表达了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毫无疑问,这件作品创意独特,成为当时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