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de小幸福
我妈妈原来有一个朋友,她儿子学习特别好,她从来都在他读书的时候,陪着,看着书,拿着戒尺。后来她儿子考上了清华的土木工程系,数一数二的牛校牛专业,但是他不肯把自己宿舍的电话告诉他妈妈。后来听说他放弃了这个专业,去学了他自己喜欢的导演专业。
作为家长,你想要这样一个牛娃,还是想要孩子和你相处很好,像朋友一样?或者,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兼而有之。
1
现在因为网络发达,信息传播方便。我们总会比以前听到更多耸人听闻的新闻,有被继父母虐待的儿童,有被保姆虐待的孩子,还有被颜色幼儿园虐待的小朋友,但是比这些更为不能接受的,是亲生父母虐待孩子致死这样的新闻。我从来也就看个标题,不敢点进去看,没有验证真伪,我宁愿希望里面的图文都不是真的。
而打孩子的事情,也是不分国界的。法国也曾因为发生一名9岁男孩不写作业,被家人用扫帚及其他“钝器”殴打,心脏骤停致死这样的事,在国会上通过了“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该法案规定“父母不能对孩子使用侮辱性手段进行身体语言暴力,比如打屁股。”
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不就是打孩子吗?情绪到了,打两下怎么了?不还有新闻说打孩子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吗?打孩子的父母会很容易简单把“打骂”当成管教的手段,把“不打”等同于溺爱,打着爱孩子的旗号,使用暴力。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为什么不能打孩子。你的动手,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怎么样的创伤,会给他的人格贴上什么样不可磨灭的的标签,会让他在成年之后有怎么样的人格缺陷。当你看完这篇文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不难找到这样一些人,就出于“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样的教育理论。
2
世界知名的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主要讨论了关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系列研究,包括心理创伤的造成和如何疗愈。其中我最为关心的部分,还是和孩子的成长相关的内容。
PTSD的定义是: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的多个涉及自身或天气啊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导致“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恐慌”。
打孩子就会造成这样严重的伤害吗?会的。
当一个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的时候,他可以逃跑,可以反抗,但是当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打的时候,他是最无助的,只能老老实实被打,这时他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这些肾上腺素无处安放,长此以往,他的水平就会比平常人高。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体内的应激水平比一般人高,长期分泌压力激素,使得他们易怒,暴躁,容易失控。所以,请不要随便吓孩子,尤其是使用身体上和语言上的暴力,让孩子长期的处于抑郁的状态下。
为什么会有校园霸凌事件,在学校里喜欢欺负同学的孩子,大多是被家长打大的。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会习惯性复制家长的行为方式。为什么会有自残的孩子?家长的责打和虐待,除了给孩子留下身体上的伤痕之外,也让他们进入了人格解离,有的孩子会在家长大声咆哮或者打骂时抽离自己,屏蔽一切,他们感受不到自己,就选择用极度疼痛的方式让自己重新获得感知。
你知道吗?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社会反应,呼救,这是人的大脑在作用;第二反应是战斗或逃跑,这时是哺乳动物脑起作用;如果人进入到崩溃或惊呆,那么人的爬行动物脑就会起作用,在生理上甚至出现一个很严重的情况,就是“吓尿了”的情况,这也是在很多人在遭遇虐待的新闻中或电影中出现的描述,这不是戏剧化的描述,这是生理上的极端体现,同时人的心跳都会减缓。像装死的蜥蜴一样,进入假死状态。大量遭受过伤害的大人和孩子,还会出现述情障碍,说不清当时的情况。这也不是装的,而是当时他们已经完全放空,自我解离。
3
有数据统计表明,打屁股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小时候被责打过的孩子,成年后会出现懦弱冷漠、暴力倾向、缺乏主见的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难于交往,他们的基本逻辑就是,一旦你继续了解我,你就会发现我很糟糕,你就会嫌弃我,抛弃我,那么我不如先伤害你,抛弃你。你身边有这样的难以接近的人吗?可能他们不是出于本心。
一位美国的精神病医生罗伯特·安达在整理ACE研究(儿童时期不良经历研究)的数据时发现,如果在美国能消灭儿童虐待,将能降低一半的抑郁症发病率、2/3的酒精滥用问题和3/4的自杀、注射毒品和家庭暴力。
这段话的背后揭示的是,儿童虐待可能引发抑郁症、酒精滥用和自杀、注射毒品和家庭暴力。
甚至有些人过度肥胖也是因为童年受过的伤害,女生肥胖是因为远离一些性侵危险隐患,男生肥胖是因为觉得他壮了,就可以远离欺负了。
佛洛依德曾经说过:“我们一旦成功地将那些会激发事件发生当时感情的记忆恢复,让病人以巨大的努力将事件的细节尽可能以语言方式描述出来,(创伤)立刻以及永久性地的消失了。”但实际上,这件事很难做到。
4
法国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中讲述了如何定义及自我认知自己的自尊水平,以及构成自尊的三大支柱,即自爱、自信和自我观。在这三大支柱中,全部都和家庭有关。自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从家庭中获得的爱及情感的滋养;自信主要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而自我观是我们看到自己的眼光,对自己有缺点的评估,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为他制定的发展目标。
一个孩子是否会呈现出稳定的高自尊水平,会呈现出自爱、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观,都源于家庭。所以我们要知道,在孩子小的时候好,对他好,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他会和父母之间建立很好的连接,建立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父母,对孩子来说真的真的很重要。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之道,但是我希望我们能通过学习,给予孩子更多“无条件的爱。”
虽然我身边也不乏有小时候被父母打过,但是长大之后学业有成,事业良好,和父母关系不错的案列,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摒弃这种古老的,长久以来存在的,却未必合理的教育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