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喜马拉雅APP陆铭的精品课《经济学名师陆铭:中国经济72讲》
编辑丨何嫱
有一次我乘出租车,司机师傅就跟我抱怨,说你看我在上海已经工作生活了20年,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落户。我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出生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户口,接下来升学就有很大的困难。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的感受是在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反而有时候觉得户籍制度的障碍是越来越大,以至于现在没有本地户籍不能买房子。在享受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甚至在开专车做司机,都受到限制。那么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和国家所主张的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是矛盾的?
何为人口流动?
通过人口的自由流动,可以在地区之间实现收入均等化的目标。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如果地区之间存在收入差距的话,那么人天然的倾向就是从收入比较低的地方流动到收入比较高的地方,直到两边的收入差不多为止。如果存在一种制度性的障碍,在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那么城乡间和地区间就会存在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我也给大家解释过,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它本身是一个劳动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那么这个道理讲明白以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户籍制度为什么必须要进行改革。
户籍制度到底在起什么样的作用?
实际上它加大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因为今天如果你在一个城市居住着,你却没有当地的户籍身份的话,那么实际上意味着你在当地工作和生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是歧视。
比如说在劳动力市场上,你可能会受到不能去做专车司机的限制。在公共服务上,可能你的孩子面临着不能去上公立学校的志愿;在社会福利上,你可能没有办法去享受给本地居民提供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在社会保障上,你的医疗养老也都和本地居民的待遇不一样。
那么这就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没有本地的户籍,你就面临这一个巨大的在本地生活和工作的成本。而且你很难把自己的家庭成员,比如说自己的爹妈,还有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也恰恰因为这样的原因,听众朋友们不能只看到2.7亿的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这样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中国有2.7亿的人没有办法在本地获得当地的城镇户籍。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制约,那么你今天看到的在中国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数量应该更多,而且在他们流动的时候,他们应该早就有相当多的人数变成了本地的居民了。也就是说他们在变成本地的居民之后,应该可以和本地的居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了。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户籍制度还是对制约劳动力流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也恰恰因此,中国的城乡间收入差距始终很难缩小。
直到目前,中国的人均城镇居民的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的三倍左右,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城乡间收入差距。中国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它的人均GDP是经济最欠发达的省份的人均GDP的四倍多。
户籍制度改革今天进展到哪一步了?
一个比较明显的进展,就是在各个省内部,城乡间的户籍差距已经开始逐步取消了。换句话来讲,只要你跨地区移动了,不管你是一个外来的农村居民,还是一个外来的城市居民,只要你没有本地的户籍身份,那么你就会面临我之前所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由于身份差异所导致的待遇的差别。
所以接下来中国的户籍制度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在跨地区的移民那里逐渐取消户籍身份对他们流入到工作所在地,变成本地居民或者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的制度障碍。那么在这方面,当前的中国主要是取消了中小城市落户的门槛,也就是说当前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在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仍然存在的落户门槛了。
由于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已经积累了很多问题,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户籍制度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全部取消掉。所以在目前的大城市普遍采取的是所谓积分制的制度和居住证的制度。
我们应该相信户籍制度逐渐放松,落户门槛逐渐降低,是大势所趋。当然你也不要问我,什么时候户籍制度会完全改革过来,这一点我是没有办法预测的。这实际上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改革决心。
关于主播:
陆铭,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2001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陆铭教授重视实地调研,足迹遍布全国,掌握了经济运行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关于城市发展、土地和户籍制度的政策建议对相关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本课程中,陆铭教授将经济学的思维运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境,形成一套掌握宏观经济的方法论,帮助你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从而把握时代发展的机会,更理性地作出各种决策。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