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这些五花八门的非国有博物馆,靠什么赚钱?

2019-07-11   旅游看开封

在开封书店街上,有一个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是一位名叫任鹤林的老先生创办的,他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愿望就是通过这个博物馆为观众全景展现开封木版年画的起源、产生、变迁、发展的过程,为木版年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在开封市,这样的私人创办的博物馆目前已经多达26个,比如大梁门的饮食文化博物馆、理事厅街的汴京灯笼张、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科举文化博物馆、金明大道的官瓷艺术博物馆等等,涵盖的内容五花八门,数量位于河南省第二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非国有博物馆"。

数据显示,2018年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的参观人次已上升至150万人次,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即便如此,开封非国有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如上所述的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位于书店街的租约已经到期,任鹤林先生对于租金和续约问题十分头疼:租金过高让博物馆难以继续在此地运营,而换个地方则可能导致用户流失。

实际上,非国有博物馆普遍遭遇到"建馆容易维持难"的困境。以开封为例,市政府曾在2016年就印发了《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的通知》,其中第十三条规定:新建或扩建非国有博物馆馆舍,达到非国有博物馆办馆要求的,经审批,按照5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时,对于实行免费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5万元一年。但财政补贴的"输血"显然不能够成为非国有博物馆持续经营的主要依靠。

目前,资金短缺仍是非国有博物馆经营的难点。"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一旦开始,就需要不断向里面砸钱。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哪个藏家自己贸然开个博物馆,必死无疑!"一位不具名的博物馆经营者如是说。

除了资金短缺外,还有藏品获取、流通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开封市的非国有博物馆大多是局限于某一行业,比如官瓷、钱币、木版年画等等,其藏品通常由创办者自己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因此从藏品的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藏品陈列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参观者对于该博物馆的印象不佳。

此外,非国有博物馆还普遍存在人才缺失问题。在管理人才方面,非国有博物馆大多是由创办者个人经营,从藏品收集、人才招聘、场地租用、活动拓展等方面均有其一个人说了算。并且,非国有博物馆缺乏陈列、收藏、修复、艺术等专业技术人员,因而在收藏品处理、工艺品输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其持续造血的能力。

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崛起的紧要关头,如何抓住机遇,让这些非国有博物馆能够持续运营下去,不至于沦落为企业堆放杂物的仓库呢?

首先,非国有博物馆虽然是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创办的,但在资本运作、经营管理等方面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模式,争取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曾指出,应"鼓励各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馆。"在此形势下,吸引社会资本、民间收藏资源参与进来,一方面,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可以让更多的收藏品、更精美的收藏品"社会共享",打破个人创办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和质量壁垒,从而加强非国有博物馆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非国有博物馆的经营管理结构更加合理完善,激发整个博物馆团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转变思维方式,在盈利模式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增强非国有博物馆的"造血"能力。从目前来看,博物馆的"留客难"一直存在。如果仅仅是采用收取门票参观的方式,顾客大多是一次性赏玩,对于博物馆的粘性不足。因此,需要探索一条良性的现代化经营之路。

在这方面,四川成都的建川博物馆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它以企业经营的方式,让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配套设施呈现亚博物馆的形式,形成了一个集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文化学习的场所。

也就是说,博物馆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博物馆,而是需要根据博物馆的特色、本地的风土民情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比如,以传统的木版年画为基础,不断开发、设计各种衍生品,将其以工艺商品的方式销售;打造一个符合东京开封的特色空间,或是茶馆、或是休憩的场所,延长人们在其中逗留的时间,拓展更多的消费场景等等。

此外,每个博物馆都有独特的内容,但却不应该以这些内容作为品牌形象。经营者需要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精心的宣传策划和品牌传播,将自身的知名度和名誉度打出去,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如今的年轻一代正在追寻个性的商品、独特的文化,而每一个非国有博物馆都可以输出不同的工艺品和文化,因此,非国有博物馆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