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又名花灯、灯笼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中国彩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盛时期为唐、宋。早在北宋时期,开封元宵灯会就已闻名。
京灯笼张的传统作品原料主要使用纸、布、稠、缎、绢、竹、木等材料制造,经过扎制、合褶、着色、整理等流程完成。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造型突出,令人过目不忘;用料考究,注重材料色与光源色的一致性,灯光照度高等特征。并且将多种艺术融为一体并实现了传统制灯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编辑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艺人张太全留下的绝技,居今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在古城开封的理事厅街西头,有一座百年院落,张家七代人在这里制作彩灯。
汴京灯笼张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第一代先祖清末艺人张泰全少年学艺,在书画及装裱方面造诣颇深,他将自己的专长与制灯工艺相结合,成为清代制作彩灯的名家。当时官府门前高悬的宫灯彩灯及府内悬挂的各种彩灯,大多出自张泰全之手。
第二代传人张艺广,善雕版,彩灯图案雕刻是一绝。第三代传人张精业,发明的风车灯迎风快速转动,但灯内烛炬在重力作用下不倾斜不歪倒。
到了1901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西安回北京,途中经过开封,地方官员为取悦慈禧,指派第四代传人张弘率工匠装修、布置行宫。自此以后,张家便被赞誉为“汴京灯笼张”。“这单大活儿,让我家名声大振。”张俊涛说。
编辑
第五代传人张嘉义则善于把彩灯与民间玩具相结合,他创新的产品有几十种之多。筒灯、瓜灯造型可爱,简便灵巧,可折叠拉合,启闭自如。
清末至民国年间,“汴京灯笼张”制灯技艺已十分成熟,不仅纸、布、绸、缎、绢、竹、木等各色材料应有尽有,制作的宫灯、走马灯、折合灯、云中灯、水中灯、造型灯更是个个精巧别致。
“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突出贡献的大师。他8岁随父亲学习制作灯笼,做过钳工、电工,懂得修表技术,后又师从画家蔡德全学习绘画,更在花甲之年学习掌握了机械、电器、电脑平面设计等技术,使花灯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
近代以来,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汴京灯笼张曾一度失传。今年49岁的张俊涛是“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金汉之子。从2000年开始,张俊涛跟随父亲从国内各地搜集资料,开始古灯的研究复原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立体汴京八景无骨灯、万眼箩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得以“复活”。
编辑
2011年6月,张家自费将百年老宅改建成展览馆,免费开放。展览馆面积400多平方米,陈列着无骨花灯、鲤鱼跳龙门灯、千手千眼佛灯等数十个品种400多盏彩灯。二楼的展厅里还有家传老工具和清代、民国时期的老雕版数种。
展览馆里多是些造型独特的灯:向“锦鸡报春灯”的鸡嘴投入硬币,锦鸡会随之扭头、张嘴、展翅、鸣啼、摆尾;“天将神犬灯”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牵一条神犬,投入一枚硬币,神犬即可发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声音;“财神爷”“孙悟空”等花灯通上电便会做动作、说话;有的微型灯虽然只有几寸高,却会说、唱、叫、舞、跳……
“现在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万多人次,以游玩团、学生为主。”展览馆门前公布着张俊涛电话的信息,只要参观者需要,他便会亲自到展览馆讲解。“做展览馆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想把在元宵节才能看到的灯笼常态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开封市彩灯艺术研究会 获得“汴京灯笼张”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未来,汴京灯笼张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