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家中相伴”20周年纪念征文入选作品:《2020年了,还有哈迷吗?》

2020-07-0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标题:“哈利·波特家中相伴”20周年纪念征文入选作品:《2020年了,还有哈迷吗?》

今年四月,我们在线上发起了“哈利·波特家中相伴”20周年纪念征稿活动。活动通知发布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大量巫师朋友的来稿,这让我们颇受惊喜与感动。经过逐步精挑细选,入选名单已在此前公布

“哈利·波特”系列来到中国已有二十年,当初挥舞着铅笔,朝着伙伴叫嚷咒语的孩子也都已长大,有的甚至已经为人父母。在旁人看来,二十一世纪初掀起的这股魔法浪潮似乎早已该趋于平静——“2020年了,还有哈迷吗?”

愿魔法长存!

作 者: Théo Zhang

年 龄:19

个人介绍:出生于2000年末,一直对赫奇帕奇心心念念的鹰院生。热爱音乐、书籍和语言。碰巧是11岁那年夏天与“哈利·波特”相遇,从此一头扎进了神奇的文字中,从一个小麻瓜转变为一个小巫师,与铁三角一同冒险和成长。

2020年了,还有哈迷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想知道还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哈迷坚信着魔法。是什么让你们拥有坚持下去的力量呢?

看到这个知乎问题的第一眼,我愣了一下。随即我的思绪飘回了201811月份,当时我和五个小伙伴一起,在紧张的高三放寒假的第一时间跑去电影院,只为首刷《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从上映前一个多月便已经开始的期盼,到1117号下午文综考试时愈发不安分的心情,经过电影高潮部分巴黎之战的激动和震撼,再到回家的路上抱着印有神奇动物的爆米花桶渐趋平静……这段体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The story goes far beyond all my expectations!

我出生于2000,正是人文社引进前三部“哈利·波特”小说的那一年,也是罗琳阿姨创作出第四部“哈利·波特”的那一年。一年后,电影也全球上映了。有的时候我也会暗自郁闷,为什么不早出生十年呢,那样我就能感受到8090后同步追逐哈利·波特脚步的那种激动与快乐了。但是这样的小失望在“神奇动物”系列呈现在我们眼前时烟消云散。“后哈利·波特时代”的我,也着实在每一部“神奇动物”上映的前后,感受到了那种难以言说的,只属于哈迷的快乐。

初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于2000年,当时这位巫师朋友还没出生。

记得2011年夏天是我与“哈利·波特”的初次相遇,那年我十一岁。当时我只是个傻头傻脑、喜欢看书的小麻瓜。不知道《死亡圣器》正在如火如荼地上映,更不知道在那堆名为“哈利·波特与XX”的书籍背后,竟隐藏着另一个那么广袤的世界。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新华书店,拿起一本书,挑了一个没有人的书架靠着坐下,开始阅读。结果无意间一抬头,发现红红绿绿的“哈利·波特”系列正在面前,有的厚度甚至超过了我曾经看过的最厚的书籍。也不知道是不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向我施了一个混淆咒,我不由自主拿起那本书,凝视着那个骑着扫把的小男孩,最终决定买下它——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我一生做过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

而后的故事,也就不言而喻了。我用了接下来的七年,以平均每年一本的速度,在魔法世界里遨游,和铁三角并肩作战,和故事中的角色同喜同悲。随着我的年龄慢慢增长,“哈利·波特”的世界也越发宏大与真实。让我疑惑的另一件事是,每次当我合起书本时,就似乎有看不见的魔杖向我施了“一忘皆空”的咒语,害得我不得不一遍遍翻阅之前的情节,每次重看,总会有新的细节发现和新的感受体悟。

可以说,“哈利·波特”是对我的三观、人生影响最大的一套书,没有之一。它恰逢其时地出现在我的人生里,用虚构的文字影响着我的现实世界。邓布利多告诉我,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选择;小天狼星告诉我,对待真正的朋友要保持绝对的忠诚;纳威让我明白成长的意义所在;双胞胎让我感受到了幽默的魅力。而我人生的历程总是和铁三角一起,他们的勇敢与无畏,他们的友谊与矛盾,他们的脆弱和缺点……都深深地对应着我的生活,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们的言行影响着我,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高三那段黑暗的时期,我一直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放在枕边,霍格沃茨之战与高考这两场决战同时上演,每次翻阅故事,我似乎都能从中获得力量。

在知乎上,我和哈迷们一起讨论“哈利·波特”的情节与人物,收获数千条赞同和关注。翻阅曾经的文字,随处可见“哈利·波特”带给我的印记。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对于“哈利·波特”的热爱使我在高三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两位非常值得感谢和敬佩的翻译老师曾经先后在此就读……

所以,此时,回答开头的问题,2020年,还有哈迷吗?

一直有,我们一直都在,always

关注人文社Harry Potter工作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mWcDXMBiuFnsJQVjn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