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2020-08-06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标题:季羡林: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中餐与西餐是世界两大菜系。从表面上来看,完全不同。实际上,前者之所以异于后者几希。前者是把肉、鱼、鸡、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菜好吃。那么你为什么就不能把肉菜合烹呢?这连一举手投足之劳都用不着,可他们就是不这样干。文化交流,盖亦难矣。然而,这中间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到了今天,烹制西餐,在西方已经机械化、数字化。连煮一个鸡蛋,都要手握钟表,计算几分几秒。做菜,则必须按照菜谱,用水若干,盐几克,油几克,其他佐料几克,仍然是按钟点计算,一丝不苟。这同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分析的思维模式,紧密相联。我所说的‘’哲学的高度‘’,指的就是这种现象。而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中国菜系繁多,据说有八大菜系或者更多的菜系。每个菜系的基本规律是完全相同,这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蔬菜与肉、鱼、鸡、鸭等等合烹,但是烹出来的结果则不尽相同。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鲁菜以咸胜,川菜以辣胜,粤菜以生猛胜,苏沪菜以甜淡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于此道并非内行里手,说不出多少名堂。至于烹调方式则更是名目繁多,什么炒、煎、炸、蒸、汆、烩等等,还有更细微幽深,可惜我的知识和智慧有限,就只能说这么这么多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掌勺儿的大师傅手持钟表,眼观食谱,按照多少克添油加醋。他面前只摆着一些油、盐、酱、醋、味精等佐料。

影片《饮食男女》剧照

只见他这个碗里舀一点,那个碟里舀一点,然后用铲子在锅里翻炒,运斤成风,迅速熟练,最后在一团瞬间的火焰中,一盘佳肴就完成了。据说多炒一铲则太老,少炒一铲则太嫩,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谁也说不出一个道道来。老外观之,目瞪口呆,莫名其妙。其中也有哲学。这是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有“科学”头脑的人,也许认为这有点模糊。 然而,妙就妙在模糊,最新的科学告诉我们,模糊无所不在。听说,若干年前,一位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的夫人,把《随园食谱》译成了英文,也按照西方办法,把《食谱》机械化、数字化了,也加上了几克等等。有好事者遵照食谱,烹制佳肴。然而结果呢?炒出来的菜实在难以下咽,谁都不想吃。追究原因,有可能是袁子才英雄欺人,在《食谱》中故弄玄虚。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夫人去国日久,忘记了中国哲学的精粹,上了西方思维模式的当,上了西方哲学的当。

选自《季羡林散文新编:再谈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九十八载的人生智慧

一个世纪的生命故事

除了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两个身份之外,季羡林先生将近一个世纪的一生有着自己的生命故事,同时他还是一位积极人生的探索者,关于人生何为的思考贯穿了他的一生。这十种散文囊括了季羡林先生全部的散文和随笔,依次为:《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在敦煌》《重返哥廷根》《《怀念乔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谈人生》《牛棚杂忆》《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分别精选季羡林先生生命故事、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展示这位智慧老人不同阶段的人生哲思,也是季羡林先生自己关于如何随顺境遇、随圆就方的示范。

《再谈人生》精选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的各个侧面——时间、生命、死亡、做人、处世、宽容、老年、宗教等的散文数十篇,展示这位智慧老人不同阶段的人生哲思。

人民文学出版社视频号开通啦

如扫码不成功,可以:

1.打开微信,点击下方“发现”按钮;

2.点击“朋友圈”下方的“视频号”,进入视频号;

3.在视频号页面上方搜索“人民文学出版社”,可以搜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rS-xHMBURTf-Dn5Sr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