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中外的赵州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蜚声中外的著名桥梁专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的茅以升先生,长期苦心钻研、精心考察、热心宣传赵州桥,与这座千年古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茅以升先生(右三)在赵州桥
早在1962年3月4日,茅以升就曾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国石拱桥》,满怀深情地称赞“赵州桥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结构设计非常科学化,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整座桥的轮廊和细节都非常均匀适当,坚强而美观,充分发挥了拱桥的优越性,显示出造桥技术的高度水平”。将赵州桥赞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石拱桥,茅以升是第一个人,他对赵州桥评价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对于将赵州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茅以升功不可没。
“文革”中,当地的造反派曾几次冲上桥头要砸桥毁桥,赵县的老干部们自发保护古桥,所幸古桥终未遭到大的破坏。
1969年,当时义务护桥的老干部苏明义,为了更好地宣传古桥保护古桥,编写了一本介绍赵州桥的小册子。因书中涉及到一些桥梁建造方面的专业知识,一时拿不准,苏明义萌生了向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请教的念头。便在8月12日冒昧地给茅以升写了一封信,寄到当时还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的茅以升手中。尽管当时茅以升处境困难,但凭着一位老科学家的良知和敬业精神,他还是在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里,亲笔给苏明义等同志回了四封信,并寄来一篇有关赵州桥《问题解释》的手稿。
(一)
茅以升的第一封信写于1969年9月25日,共计2页400余字。主要内容是对介绍赵州桥小册子的四条建议。如对各专门名词,“似可附加解释”几“孔”,“似可改为某几道拱圈石”;“跨大弧平”,“似可政、改为跨度大而弧形平扁较易明了”;“可以说这座桥等于没有桥礅一句,似可删去”等。这几条建议既简易明了,又十分确切。信未还告知了具体的通讯地址,以便今后随时联系。这封信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随处展示出科学家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语气亲切感人。
(二)
第二封信写于同年10月12日,计2页约600余字。主要内容是对唐代中书令张嘉贞《赵州桥铭》的注释。这篇桥铭是将赵州桥定为隋桥、并由李春所建的最早文字依据,因此在我国桥梁建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为专家学者们所重视。本桥铭不光为文言文,又引入很多典故,且又涉及某些桥梁专业知识,加之又有多个不同的版本,因此很难读懂解透。苏明义于8月25日去信向茅以升请教,茅以升“经查对古书”,做了较为透辟的解释。他指出的“大通济利涉”中的“大”字应为“夫”字。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但他对古典文学同样造诣很深。他的渊博知识,实在令人赞叹佩服。
(三)
第三封信写于同年10月18日,共计4页约1500字,这是对苏明义等人10月3日、4日两封去信的回信。信中首先对苏明义等同志保护和宣传古桥的工作表示赞许,认为“对于宣扬古代文化,有重大意义”。接着提到13日曾寄去载有梁思成文章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一事。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于1933年11月首次对赵州桥进行了科学考察,并写了《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一文,登载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梁思成“将我所考察所测绘的作成报告,附以关于这桥建筑工程方面的分析,献与国内同好”。文中详细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现状及建筑特点,是篇全面介绍赵州桥的力作,影响极为深远。
8月12日苏明义给茅以升的信中,曾谈到未看到过梁思成的这篇文章,9月25日茅以升回信中告知他保存有这篇文章,“如需要即可寄去”。苏明义后来去信想借阅此文,茅以升即将自己保存了三十多年的珍贵资料慷慨相借,并在信中写明“不必急于寄还”,体现出老科学家的诚恳热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来信中重点解答了“桥台的反应力“、“桥的载重量”、“如何看待关于古桥的民间传说”等向题。他认为“这里的耐压力是每平方公分4.5——6公斤,桥台反应力是每平方公分约5——6公斤,最大反应力小于最大耐压力,所以说这地基是可以胜任无疑的”。 8吨重的汽车在桥上行走时拱圈是安全的,但为了保存古文物的关系,我认为大石桥上行车不宜过重(最多五吨),也不宜太快(最快每小时五公里),以免意外出事”。
对于古桥的民间传说,茅以升大胆地指出:“既能流传多年,引起广泛兴趣,也可见它是人民喜爱的一种谈助”,“还是可以介绍的”。“这些神话的精神,无非是强调这桥的坚固和造桥者的智慧,来证明我民族的优秀”。针对造反派把这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说成是封建迷信的谬论,茅以升写到:“我相信,任何听众都不会迷信那些‘仙迹的’。这充分显示出一位老科学家的胆识。信的后半部分,非常坦诚地谈了对一本名为《赵州桥》一书的看法,认为“那是一本就梁思成、罗英和我所写的材料中择录杂凑编成的,不但缺乏系统,而且观点有误”并在信中列出了多处谬误,表现出老人对随意剽窃他人成果并肆意曲解他人观点的做法的不满。茅以升在信的末尾写道:“你们在修改大石桥介绍一稿的工作中,如有需我从旁协助之处,请勿吝示知,我必尽力而为,以副雅命。”大科学家的真诚、热心、谦逊让人感动。
(四)
第四封信写于同年11月14日,1页约300字。信中谈到了赵县的另一座桥一一永通桥的一些情况。永通桥位于赵县城西清水河之上,亦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建于唐代永泰年间(765-766年),这与茅以升在此信中推断“永通桥建成于安济桥之后,但不晚于宋代,是相一致的。对于赵州桥,茅以升在信中提出了一个特别有创意的建议:在“桥头的陈列馆内,可以展览一个木制大石桥模型,尺寸比例十分之一,所有拱圈及每圈石块都可拆散,在说明桥的构造时,观众就容易了解了”。
(五)
茅以升关于赵州桥《问题解释》的手稿,写于同年9月25日。这篇《问题解释》是对苏明义8月12日去信所提问题的解答,计5页近2000字,并加有插图。手稿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关于“被动压力”、“敞肩拱”“拱脚石”“桥宽收分”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较高的科研价值。
茅老用墙与堆土互相受力的形象比喻来解释被动压力,他写到“同样一座墙,同样一堆土, 被动压力比自动压力大得多。大石桥的小拱,伏在大拱上面,大小拱之间所产生的;‘自动压力’和‘被动压力’,和墙与土间产生的压力的情况,大体相似。”对于桥宽“收分”这一专业术语,他是这样解释的“即将每一道拱圆的宽度从下到上,逐渐减少,拱脚处大于拱顶处,使各拱圈都向‘桥宽中心线’倾侧,来抵制向外倾侧的危险”,这桥的建造是故意使两端阔至中间较狭的”。这是天才大师李春为防止拱圈向外倾倒的重要措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赞其“用心可谓周密,施工亦可谓谨慎了”。茅以升在这篇文章中再次肯定关于赵州桥的民间传说“具有宣传意义”,“介绍一些,似乎还是可以的”。茅老还建议,为了“说明我国古代造桥技术的发展,在介绍安济桥的同时,也可以略提到祖国其他各地的特殊桥梁”,“以示祖国的伟大”。
茅老在他耄耋之年,还于 1980年6月8日、1984年4月10日两次来赵州桥进行考察,并亲笔题词“历尽沧桑一千三百余载,李春的安济桥依然为中华民族文化大放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