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张宗亮先生从微信里发过来几张照片,是他在邢台抗震纪念碑前拍照的。他在电话里说,自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在家里宅着一直没有出过门。今天看到《河北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名单》,咱们赵县属于低风险地区,心情颇为欣慰,想出去透透气,于是自驾车去了邢台隆尧县,这个县同样属于低风险地区。
隆尧县毗邻赵县,从赵县一直南行,过大沙河穿柏乡便是隆尧,隆尧有个山口村,早年这里盛行烧水泥,赵县人修屋盖房时,一般都套上马车或拉排子车去山口村拉水泥。宗亮先生年轻时就曾跟父亲一起拉过水泥。他还特意在山口村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从山口出来,天色尚早,他又到了隆尧县城去拍邢台地震纪念碑,本来还想参观一下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遗憾的是疫情期间闭门谢客,只好无功而返。
张先生发来的照片,让我忆起几年前我陪母亲到隆尧县参观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的情形,对于我来说,参观这个陈列馆无疑是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对于母亲来说,则算是故地重游。因为1966年邢台地震灾害发生后,当时才22岁的她,直接参与邢台抗震救灾展览馆的建设。
1966年3月8日凌晨,隆尧发生6.8级大地震,还在邢台“四清”文化工作队工作的母亲,被抽调支援灾区,筹建抗震救灾展览馆。在那段时间里,她糊展板、剪纸、组织文字材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灾区生活条件差,大家饿了就在煤火上烤些馒头片,喝口白开水,仅用了三天三夜就完成了展览馆建设和布展工作。
后来,母亲就在展览馆里当讲解员。母亲记得抗震救灾展览分若干板块,有“各级领导的关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友爱,互助自救”“ 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等。她说,在讲解到“各级领导关怀”部分时,周总理三次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的画面,那情景常常使参观者热泪盈眶。周总理站在两个盛鸡蛋的空箱子上讲话,穿一身青色中山呢子服,看起来很单薄,但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向灾区人民发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展览馆里一封封书信情真意切,一句句话语感人肺腑,一件件物品暖人心怀,表达了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最令母亲难忘的是,藏族同胞翻山越岭,踏遍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为邢台送来了240匹藏马,支援灾区重建家园,据说在翻越唐古拉山时,藏民怕冻坏马匹,脱下自己的藏袍披盖到马身上。万里送藏马,对灾区人民战胜灾害是有力的物质支援,更是巨大的精神鼓舞。
母亲一边参观一边感慨地说:“现在的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已经与当时的展览馆大不相同了”。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为邢台地震纪念碑的附属建筑,位于地震纪念碑北面,总占地面积8634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建馆目的是为了追怀亡者,激励今人,垂教后世,让抗震精神在邢台大地发扬光大。陈列馆正门上方镶嵌着“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9个镏金大字,中厅中央矗立着周总理在慰问灾区群众大会上讲话时的汉白玉雕像。
陈列馆共展出照片155幅,图表29幅,字版面12块。内容共分6个部分:分别是《邢台地震概况》《地震灾害》《党和政府的关怀》《抗震救灾》《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和《加强地震监测,探索地震规律》。展出形式以图片资料为主,辅以音频资料、文字说明和部分实物。周总理听取灾情汇报时坐过的沙发、喝水用的粗瓷碗和在灾区讲话时站着的木箱在馆内陈列。
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在中国地震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即“四个第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平原地区的第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亲临震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新中国地震研究事业第一次从这里起步,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专群结合、多路探索、综合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自然试验场;灾区群众自发传颂,著名作曲家李劫夫谱曲的抗震救灾歌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第一次从邢台地震灾区唱响,并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张宗亮先生
在电话里,张宗亮先生说,虽然没有参观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但看到了邢台地震纪念碑,看到了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周总理的题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在疫情发生的今天,总理题词仍是鼓舞我们战胜新冠病毒疫情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