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一个隐逸在太行山褶皱里的明清村落,只要走进这个神秘的山村,在那长长的石头街巷漫步,你就会有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静谧,有一种走进桃花源般享受。
我是和河北省散文学会30多名散文家一起走进了这个石头村的。 它位于河北省井陉中西部山区,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盆地中,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初春的于家石头村,村外的山峦已绿意朦胧,偶有艳艳的桃花点缀其间,展示着山村特有的风景。于家村跟历史上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家族住所有关。于谦,明钱塘人,先后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政声卓著。升兵部左侍郎、尚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部兵围北京,于谦领军抗敌,史称北京保卫战,于谦因此名传千古。明景泰八年(1457年)被奸佞谄害被弃市。于谦的次子于广蒙一太监所救,沦落至井陉南峪村隐居。
于广留有三子,长子于有道因生活所迫,于明成化年间迁来于家村现址。起初过的几乎是野人般的生活,经过艰苦卓绝的几十年创业,竟然使这人迹罕至之地有了桃花源一般的风韵。
由于于家村的土地贫瘠,所居之所又是岗岭斜坡,建房修屋的可资之材便惟有石头了。不但房屋为石头所建,器用之物也多是遍地可采的石头雕成;石头不但为于家村人的生活所用,而且还装点着他们的日子,增添着乡俗情趣。
步入村子犹如徜徉在一座绚丽缤纷的石头博物馆: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窑,石笔石砚,石缸石盖,石锤石板,石槽石臼,连脚下的村路也是石头铺就的,圆润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幽幽的光亮,似乎在讲述着那道不尽的人间沧桑。
清凉阁,是于家村的标志性建筑。明万历九年村民于春喜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葺。
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而雅。相传,于喜春修建此阁的目的,是感念祖先于谦的为官为人,拟建起九层楼阁,以遥望古人蒙难之地北京城。
于家村庙宇颇多,除清凉阁之外,村中颇具规模的庙宇还有四座。有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真武庙;真武庙西邻是大王庙,建于清顺治年间。村西北的白庙在1947年战乱时被毁,传说此庙供奉隋末义军首领李密,因为李密曾在此处屯兵。观音阁是于家村另一颇具特色的庙宇,位于于家村南,系村南门,始建于清顺治年间。
除此之外外,明显反映于家村石头民俗文化的便是村中的石街石房。于家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街宽4米、巷宽2米,分别缀以狮子街、擦石巷等名谓。这些大小街巷,蜿蜓回环,高低俯仰,结解曲伸,虚实藏露,其格调颇似江南。
村民的石头四合院规格大体相当,上房三间建在三级石阶之上,门庭两侧堂屋由家中长辈居住,东西厢房由子女居住,南屋分别是院门过堂和仓储室。一般天井狭小,均为平整的青石铺就。天井中间有一个水窖,用来存储雨水供生活饮用。因此除了石凳石墩等物外,天井中一般不置杂物,极其洁净。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于家村在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仅从器物上而言,一个数百户人家的村落竟然有戏台阁楼6座,各种碑刻200余块;就民俗民风而言,比如流传至今的“社火”,比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