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NOWNESS现在
撰文 林松
导演是个神圣的职业。
他说一不二,笼罩艺术光环,通过影像,向世界施加影响。
没有人生来就是导演。卢米埃尔兄弟是这个行业的祖师爷,但他们首先是照相馆老板的儿子,是经营相机和摄影感官器件制造的企业家。他们创造了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但很少人把他们看作导演,这不过是他们在探索兴趣和拓展生意之余获得的一个身份。
来自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Louis and Auguste Lumière)
许多人认为,就像其他艺术家一样,导演是不可培养的。其他职业,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有一条清晰的职业成长路径,按步就班地晋升。但导演呢?对普罗大众来说,导演好像孙悟空,突然有一天从石头蹦出,带着作品,挂着导演的头衔,出现在大众面前。
| 导演的门槛很高,
可以说全才也不为过。
他不但要懂得表演、编剧、摄影、剪辑等电影基本技能,能够指导美术、道具、灯光、特效和服装等,还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导演是片场的大脑,身边总是围绕一大帮人,听他号令。
很多导演是独裁者,希区柯克、黑泽明、周星驰和昆汀·塔伦蒂诺等人,享有片场暴君的“盛誉”。一向以儒雅闻名的李安,在片场也是说一不二。拍《卧虎藏龙》时,他动不动让周润发NG数十次。
《卧虎藏龙》,2000
一方面,导演的门槛如此之高,令人望而却步,普通人想当导演难如登天;另一方面,很多人轻易地跨越门槛,踏平这条畏途。看一组有趣的数据:
奥逊·威尔斯拍出《公民凯恩》时,25岁;库布里克拍出《恐惧与欲望》时,25岁;特吕弗拍出《四百击》时,29岁,戈达尔拍出《筋疲力尽》时,30岁;斯皮尔伯格拍出《大白鲨》时,29岁;科波拉拍出《教父》、卢卡斯拍出《星球大战》时,均是33岁。
《公民凯恩》,1941
《恐惧与欲望》,1953
《四百击》,1959
《精疲力尽》,1960
《大白鲨》,1975
《教父》,1972
《星球大战》,1977
这些你知道的大导演,年纪轻轻就确立了自己的风格,甚至拍出了代表作。
相比胶片时代,今天影像创作的门槛降到极低,当导演,其实没那么神秘。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台手机,随手拿起,拍段抖音,稍微剪辑一下,发出去就是一部短片,运气好的话能赢得一串儿赞。就像某视频平台的广告语所说,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只不过,很少人能以导演为业,至于成为真正的电影作者,更是凤毛麟角。
| 导演的成长路径并非无迹可循。
但凡大导演,通常从小有一个电影梦,年纪轻轻就立志成为一名导演,并着手开始电影实践。例如电影顽童斯皮尔伯格,12岁时从父亲出获得一部袖珍摄影机,激发了他创作电影的热情。科恩兄弟小时候,用帮邻居修剪草坪的钱买了一部超8毫米的摄影机,开始模仿B级片创作。这间接影响了他们的处女作《血迷宫》。
《血迷宫》,1984
电影创作投资巨大,动辄成千上万,商业巨制的制作成本以亿美金计,小成本电影也要几十万人民币。年轻导演即使拥有才华和能力,假如得不到投资,也难以成名。那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导演,无不仰赖其背后成熟的电影工业。
克里斯托弗·诺兰
《追随》,1998
罗德里戈·科尔特斯
《活埋》,2010
电影工业早期盛行师徒制。电影新人要出头,大多是从演员或者在片场打下手开始,在导演身边耳濡目染,渐渐接过导筒,实现代际传承。
以我们熟悉的香港电影圈为例,一代宗师胡金铨带出了许鞍华、张艾嘉等名导,许鞍华又带出关锦鹏;张彻弟子众多,吴宇森、鲍德熹等人均是出其门下;还有王晶的父亲王天林,这个满脸笑嘻嘻的胖子年轻时是著名导演,带出了杜琪峰、林岭东、林德禄等多人。时至今天,以老带新的传统仍是香港电影传承的重要力量。
左:许鞍华,《女人,四十》,1995
右:关锦鹏,《胭脂扣》 ,1987
杜琪峰,《枪火》,1999
日本电影黄金时代,数个制片厂寡头竞争,也盛行片厂师徒制。众所周知的有山本嘉次郎和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和今村昌平。今村开设横滨放送映画学校,培养了三池崇史、李相日、新藤风等导演。电影业的师徒不但传承了电影的专业技能,也共享着编导、摄制、后期等创作资源,最后体现为一脉相承的影像风格。
黑泽明,《乱》 ,1985
左图:三池崇史,《热血高校2》,2009
右图:新藤风,《钢盔美眉的异想世界》,2006
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1953
以黑泽明之死为划分标志,日本制片厂时代落幕,电影业的师徒制也逐渐走向没落。
好莱坞以制片人为中心,像赛尔乔·莱翁内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之间的传承凤毛麟角。他们早早催生了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教育,为电影产业培育大量人才,也逐渐成为全球电影教育的范本。
赛尔乔·莱昂内,《美国往事》,1984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换子疑云》,2008
然而作为一门手艺,电影人口耳相承的教育方式对新导演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单凭学院教育和自我摸索,依旧不如在前辈导演身边聆听指教来得直接和深厚。
2017年青年导演胡波在世界影坛大师贝拉·塔尔的指导下拍出了《井里的人》。贝拉·塔尔的作品晦涩,充满意象,广受专业影迷的追捧。胡波也成为了这种电影风格的传承者。
《井里的人》,2017
然而,胡波后来以争议性的自杀结束生命。《大象席地而坐》是他的处女作长片,也是他的遗作,在各大电影节上颇受好评。而胡波之死引发的争议,仍不时在许多电影新人心中泛起波澜:这个时代,究竟怎样做,才能成为心中想成为的导演?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2018
或许,这个答案并不存在,需要你自己摸索答案。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