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需要不止一个徐峥

2019-12-26   新片场

2020年春节档,大家都在等待徐峥带着“囧”系列新作《囧妈》的回归。

前几天官方也发布了影片第二支新预告,也瞬间引发了热议。


在笑点满满、惊喜连连的预告片背后,更多影片内幕曝光。如一路囧途中母子二人的相处、旅途中惊心动魄的多样遭遇,同时在这支预告片背后,也可以看到这部《囧妈》似乎呈现出与以往系列之作不太一样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徐峥

本文授权转载自“深水娱乐观察”,转载请联系原创作者

徐峥这部《囧妈》,在大年初一惨烈竞争中突出重围的关键词,是品质

这乍看像是句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然。

一来,《囧妈》类型明确,是典型的合家欢。能依靠的,唯有喜剧品质过硬这一点。

二来,这两年国产喜剧电影品质下滑,这次明显开始回归传统喜剧创作和经典喜剧模式的徐峥,不仅肩负着为喜剧赢回观众的重任,更有潜在的——

为传统喜剧,挣回荣光。

对于徐峥,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徐峥,说实话,我是放一百个心的。

不光是他太懂观众了,现在的徐峥,也太懂自己了。

以致于,我对《囧妈》的期待,已不止于一部孤立存在的喜剧电影,这么简单了。

1 徐峥这四年

徐峥的导演身份似乎早已深入人心,不过你可能会意外——

徐峥其实只导演了三部长片,都是“囧系列”。

这既可视为他对导演工作的珍惜,也可看作是对“囧系列”的珍视。

尤其是,从《港囧》到《囧妈》这四年,在我看来,是徐峥身为电影创作者,又一个蜕变的四年

来看看这四年,他都做了什么——

作为演员,拿到金马影帝;

作为监制,扶植帮助文牧野、杨子、任鹏远、宋灏霖等年轻导演创作;

作为导演,执导了《我和我的祖国》七个故事中的一个。

徐峥与文牧野在片场


应该说,身份的增多与加重,让徐峥完全深入到飞速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工业的方方面面。

我关心的是,四年过去,徐峥会有怎样的变化?

他对喜剧的思考,对类型片的认识,对市场的判断,乃至对自我表达的探索,会有怎样的提升?

所以,《囧妈》大概率将是徐峥总结与呈现自己四年积累与思考成果的,那个阶段性作品。

目前释出的两支预告片,已经让我看到了《囧妈》在表层和深层的一些新亮点。

故事层面,徐峥和他的编剧团队,设置了一个喜剧剧作上的经典“困境”——

地点,北京到莫斯科的K3列车,一个移动的、且场景丰富的封闭空间;

时间,六天六夜;

人物,一个中年人与他的母亲。

看完预告,观众最直观的兴趣或许是——

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妈妈是谁

看到了徐峥各种一闪即过的囧瞬间,这趟火车之旅又会经历怎样的跌宕起伏?

包括多次出现了扒火车这样的动作场面,是否意味着“囧系列”在制作规模上也会迎来全面升级

这些都有待后续更多物料释出后,再做判断。而我从两支预告中看到的第一个、或许也是最重要的那个信息点是——

徐峥这次很可能将会独挑大梁

这也和前面的“囧系列”,尤其是从喜剧文本层面,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到这,徐峥这四年的沉淀,我终于看到了些许眉目。

2 徐峥的初心

可以肯定的是,徐峥试图在《囧妈》中,找回喜剧创作的初心。

简单说,这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从《泰囧》到《港囧》,喜剧文本都是标准的二人组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安插更多线索进来——《泰囧》是黄渤那条线,《港囧》则有赵薇、杜鹃。

徐峥之前自己说,做《港囧》自己顾虑的比较多,类型元素很复杂,故事承载的东西也随之变多。

于是,能看到这次《囧妈》,徐峥有了明显的改变——

尽管有袁泉特别主演,有沈腾客串,但文本上回到了大男主模式

所有戏剧冲突,都围绕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一个人展开。

一方面,这是徐峥重回传统喜剧路线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也是最适合这次“俄囧”火车之旅的那个创作方向。

不求最满,只求最合适。

什么是初心?这就是。

第二点,在《囧妈》中,我看到了徐峥尝试将类型片规律、创作者表达与中国观众观影习惯,实现一次三合一。

这背后,是在满足中国市场,与拍出国际化作品之间找到那个平衡。

类型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早已有了一套被验证过无数次的创作规律。

但一直以来,国产喜剧电影都面临一个如何将这规律在中国市场落地化的问题。

展开说,这也就涉及到下面第三点要谈的,即——

《囧妈》在文本上的化繁为简,带来的很可能是主题上的全面升级。

不同于《港囧》将爱情与家庭两个元素融在了一起,《囧妈》的聚焦点更为单纯,就是中国式家庭关系。

这里面,很大一部分篇幅,会落在亲情上。

中年男人与自己的母亲,困在一个逃不开的封闭空间六天六夜,会发生些什么?

这不单单是一句“我是你妈”。

催生、妈宝、婆媳,这些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代际问题,都会在这六天六夜的火车旅行中,被一一呈现并放大。

一对简单的母子关系,一个小小的中国家庭,经过如此精密的解剖与解构,会达到怎样的喜剧效果,以及再往前一步,又会达成怎样的情感共鸣

这些亲子、家庭的矛盾,如何在这段旅程中解决,徐伊万这个人物又将如何实现个人的成长,在喜剧之外将带给观众哪些温情的感动。

这是我对《囧妈》期望的高度,也是我能看到的,徐峥找回初心后的野心。

放在春节档这个超级档期,喜剧负责打底,《囧妈》由亲情引出的“温情炸弹”,或许才将决定它在票房上的真正高度。


3 复制徐峥

今天从标题,我就点出了态度——

中国电影,需要不止一个徐峥。

前面提到了,过去这四年,徐峥个人跟随着中国电影工业一起完成了跨越式的进步。

而中国电影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需要更多徐峥这样的综合型电影带头人。

三部“囧系列”,徐峥作为最核心的创作者,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很多的正面启示——

类型片创作层面,“囧系列”基本都是在内地之外取景拍摄。如何在文本上做好落地,如何在拍摄中与国际团队合作无间,又如何在中国化基础上拍出更普世的喜剧电影。

最终达到的,是真正的文化输出,与文化自信

更高的视角看,更多徐峥,也意味着为中国电影培养更多新人

这里不单单是说导演。

《囧妈》和《夺冠》的制作团队就有重合,比如编剧何可可、布鲁鲁夫,再比如美术师郜昂,来自《流浪地球》,不过在确定合作时,《流浪地球》尚未公映。

所以,他愿意在这样的大制作中,和年轻团队、年轻的电影人合作。

这种冒险精神,是徐峥作为电影人的闪光点,也是我很喜欢的他身上的一个特质。

长远看,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就是需要每一个岗位发挥匠人精神,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最后,“囧系列”和徐峥让我感慨的,还有我们必须建立,所谓的电影视野

这是一个整体的电影观念,它包含了对电影的理解,对电影工业的理解,对市场的理解,以及对创作者自我的理解。

《港囧》之后的四年,我相信徐峥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电影视野”,这也是我看好《囧妈》的最大原因。

所以,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徐峥

最大概率保证每一部作品的市场成功,也不忘艺术层面的探索,这对中国电影,已然是个喜闻乐见的贡献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