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发现神秘岩画,据说是古越先民留下的,谁解其中谜?

2019-12-12   永康日报

近日,我们收到了热心的缙云网友“Youthman”的爆料:永康市舟山镇与缙云壶镇交界处有古岩画,风化非常严重,周边采石场正逼近山体,你们再不来就可能看不到了。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古岩画在全省范围内仅有仙居保留着遗存,舟山镇的发现有望填补金华范围内无岩画的空白。


循着挖石声,我们前往现场


在热心网友“Youthman”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了滴水岩圣岩寺负责人周闽尧,古岩画就是他偶然间在滴水岩的一块平石上发现的。


12月10日下午,周闽尧特意邀请曾对古岩画进行详细考察研究的人文专家王达钦、陈渭清陪我们前往。


“哐哐哐”……快到滴水岩时,我们就听到打击岩石的声音此起彼伏,滴水岩周边山体裸露着的岩体,在冬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苍白,最深的已被挖掘出数十米深。


运石的货车一辆接一辆,碾压着崎岖的山路,身后飞扬着一片灰蒙蒙的尘土。


“早在2016年,不少村民就强烈要求关闭这些采石场,但这些人就是不听,停了一会儿,又来挖,再不阻止,他们就偷挖到滴水岩的地方了。”50岁的周闽尧话语中带着担忧。


壶镇民间蛇医首次发现


周闽尧是一位民间蛇医,家住壶镇驸马村,喜欢探究地方人文。


清道光年间,周闽尧的先祖周松淳投资重建圣岩寺。辗转百年后,2016年,周闽尧用仅有的几万元积蓄从一个村民手中买了回来。


2017年6月12日中午,天下起小雨,整座滴水岩风清气朗,周闽尧像往常一样来到滴水岩各处走走,想发现点什么。


古岩画所在平石


沿着平坦的山脊,他来到一块数十平方米、状如方桌的平石上。雨水将干燥的石面打湿了,低洼处亮晶晶的,凹凸分明。


“这怎么像是被刻出来的一只鸟呢?”


这鸟刻在平石的正中间,雨水浸润下轮廓分明,没有露出小脚丫,蹲伏着的,憨态可拘,小小的尖嘴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尾巴则上翘着。


再往西走,周闽尧又惊奇地发现耙一样的图案。这些“耙”没有柄,上方均露出一个不规则的圆头,紧挨着头的是四根朝下的线条,像是“耙齿”。


线条形成的图案,则像一个个想展翅飞升的“鸟人”。


有朝南的,也有朝西的,其中有一个大如小脸盆的,中间横着两条粗线,像是一个“鸟人”绾着一条波浪型的腰带,神气活现。



在它的周围则分布着像小碗大小的,则没绾“腰带”,有六七个之多。这些“耙”大多已风化,淡淡地消失在岁月的洗刷当中,只有在这种雨天才渐显奇迹。


“我看这些东西不是现在的人刻画的,就马上拍了图片发给陈渭清。他当即说,这肯定是一些古老的图案。”周闽尧说。


陈渭清又发给王达钦。后者是中国先秦历史学会会员、浙江历史学会会员,对缙云特别是黄帝文化颇有研究。


正如老周自己想的,这些古岩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




这里是古越先民的祭坛?


采访当天,王达钦腿部疼痛,不能走路。听说我们要来,他坚持要来现场见我们一面。王达钦说,见到老周传来的图案后,他和陈渭清兴奋了很多天,也查找了不少资料。


他们说,鸟图腾体现的是黄帝之子少昊清所统领的部落的鸟崇拜。“耙”近似有祖庙、祖先和神灵涵义的“宗”字。因此,滴水岩上的石台,就是黄帝缙云氏一支——古越王族,在此举行祭天祀祖的祭坛遗址。



在现场,正如他们所说,在平整的石面上,给我们展示的或许是一幅《先民望乡祭拜图》:


东边鸟图腾,就是金乌或太阳神鸟。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有十日——十只金乌。每天清晨,他们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


一群以鸟为图腾的先民,簇拥着一位绾着波浪型腰带的王,站在平石之上。


祭祀开始后,王一直遥望着远方的故乡。


他们期望通过祭祀以感动上天,好保佑他们像鸟一样飞回故乡,虽然这可能是一种奢望。


与这种假设相对应的是一段史料记载。


在远古时代,东南沿海一带居住着一群以捕鱼为生的先民。大约在6000年左右,沿海一带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浸。


大量先民不得不从广袤的海边乘着独木舟,往丛林密布、猛兽遍野的内陆迁徙,与在深山老林里生活的另一支先民相遇,融合。


其中有一支先民,就从被海浸而巨浪涛天的瓯江下游,往瓯江上游逃难,逐渐在缙云、永康一带定居下来。


这些先民,其实就是古越族的一支。安定下来后,带头的王对祭天仪式不能惜怀,率在滴水岩的平石上建立祭坛,以告慰上天和祖先。


王的头颅所正对的南方,正是通往瓯江下游——他们那被海水淹没而回不去的故乡。


滴水岩与缙云壶镇地界仅一步之遥。这一带怪石嶙峋,层层叠障,形成天然的一堵堵石城墙,特别在雾天,一如飞龙乘云,腾蛇游雾。


周围视野开阔,南北分别有大乔山、铜山耸立,四周远处还有其他重重青山叠翠,确实是理想的祭天场所。


滴水岩的岩画极有可能是古越先民原始宗教思想的外化的心灵密码。


“耙”喻示与仙居岩画为同一时期


17年前的2002年,在仙居,朱溪小方岩一块岩石上的几个图案被当地一名中学老师意外发现,后被证实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专家认为其中的一些岩画创作时间应推至新石器时期)古越族留下的岩画,从此填补了浙江省岩画考古的空白。


水滴岩岩画与仙居岩画相似


之后,仙居陆续发现了多处岩画,共计9处,13个点,其中由送龙山岩画、小方岩岩画、中央坑崖刻、西塘岩画组成的仙居古越族岩画群,已于2013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些岩画中,发现最多的是与滴水岩“耙”相似的图腾。区别在于,仙居岩画中未发现像绾着波浪型腰带的横线,这究竟是何因?尚需专家考证。


可见,这两处地方的岩画很可能出自同一时期。


谜团一先民是如何刻这些岩画的?


从地质结构来看,滴水岩的地貌是岩浆喷发而成的,上面覆盖着相对松软的沉积岩(砂岩),下面则为坚硬的岩浆岩(花岗岩)。


在创作这些图腾时,一些研究者认为,所出现的大量的“耙”,与先民崇拜农业有关。当时,先民正从狩猎走向农业社会金属冶炼时代。因此,滴水岩的岩画是用金属器具刻画出来的。有一个证据是,在滴水岩圣岩寺的洞穴内,还保留着貌似用于冶炼、直接在花岗岩上凿出的石灶,灶口不到20厘米。灶边就是一个同样从花岗岩上凿出、貌似用于淬火的水缸。但不知凿于哪个朝代?滴水岩圣岩寺负责人周闽尧至今弄不明白。


对此,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刻画的线条最宽的2厘米左右,深浅不一,刻线凹进去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痕。从线条的粗鄙来看,滴水岩的岩画,不应是用金属器具刻画出来的,而是用比沉积岩坚硬的石器刻出来。


理由是在9000年前,永康、缙云壶镇一带就居住着“上山人”,还挖掘出同一时期的种种石器。


谜团二所刻画的图案代表什么?


除了上面点到的太阳崇拜说、自然崇拜说、黄帝文化说之外,至今研究者还提出以下的说法。


一、生殖崇拜说。与仙居岩画一样,在滴水岩的平石上也发现了几个“杯状坑”。海外有专家认为,“这是生孩子的母亲标志,象征整个生命的开始。”而鸟,也是生殖崇拜之意,像现在永康方言还习惯将男性婴幼儿的生殖器叫“小鸡鸡”。


二、鸟图腾崇拜说。越族先民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滴水岩的岩画中的鸟图腾,透露的是鸟图腾崇拜。这种崇拜可说延续至今,比如燕子驻窝、喜鹊叫,在永康一带,都是视为吉祥之事。


三、农业崇拜说。耙锄作为农业生产工具在中国已有 1500 年以上的历史,虽种类较多,但基本为锐齿状,用于表层土壤的耕作。考古发现,早在9000年前,永康、缙云一带就是稻作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先民较早就进行农业工具制造。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岩画中出现耙锄类工具的图腾,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祭祀思想。


这些岩画代表着什么

该如何保护这些岩画?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内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