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商务指标方面:1-10月,实际利用外资11.42亿美元,列全省第7位,完成年计划的71.37%;外贸进出口124.8亿美元,列全省第6位,完成年计划的96%;外经营业额7.71亿美元,列全省第6位,完成年计划的85.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列全省第12位。
1-11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和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共1378个,超额完成800个签约项目的年度计划。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左右,外贸进出口142亿美元,外经营业额9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
高质量指标方面:
1-10月,考核指标“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比重”为59.7%,列全省第10位,预计全年比重为60%左右,在全省排名保持去年位次;监测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为35.52%,“制造业对外投资”为8.42亿美元。
2018年1-10月,全市商务经济主要指标总体运行平稳,具体表现为:
1.制造业利用外资回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1-10月,全市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3.63亿美元,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28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85倍;医药制造业7555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4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同比增长24.62%,其中新材料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同比下降7.21%,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8970万美元,同比增长89倍。
2.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大宗类商品进出口增势强劲。
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1.1%,增幅列全省第3位,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0.7%,增速列全省第3位;进口同比增长21.8%。大宗类商品进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机电、化工和纺织服装分别出口42.3亿美元、14亿美元和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8%、35.3%和10.9%;化工、粮油和木材分别进口15.8亿美元、8.9亿美元和3.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1%、20.5%和51.1%。
3.外经保持平稳发展态势,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1-10月,全市外经营业额同比增长1.25%,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外经营业额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市总量的41%。河海、正太、中兴等 家重点工程承包企业完成营业额3.44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44.6%,新签合同额3.06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2.3%,对全市外经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4.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加速推进。
1-10月,全市在第三方平台网络店铺数量近2万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实现网络实物零售额120亿元,同比增加21%。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加快推进建设,运用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创新追溯流程,构建“源头可溯、过程可控、去向可查”的追溯体系,为农贸市场肉菜安全监管提供平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系统集成标段节点设备安装已经结束;二是软件服务标段进入测试运行阶段,监管平台、APP、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已具备全面上线条件;三是个别节点环节已经产生追溯信息数据流。
5.项目招引持续发力,主导产业项目质量明显提升。
1-11月,全市新签约项目突破1300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3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签约项目中,共签约五大主导产业项目251个,总投资1118亿元,平均投资额达到4.4亿元,超过其他产业项目规模2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项目、化工及新材料项目、节能与新能源三个主导产业项目超过50个。
(一)聚焦项目大提升,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率先在上海举办了“服务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系列对接活动,42个项目签约,其中21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
1-10月,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速,实际利用外资4.06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35.52%,比去年提升 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运行质态良好,累计进出口总额73.1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8.6%。
三是推动园区特色化差别化发展,实现产业集聚、项目集中、功能集成。
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18年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上升57位;泰州港经济开发区跨进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前7强;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区首次进入全省前23位,锡山经济开发区兴化工业园进入共建园区考核特色园区前10强,帮助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和锡山经济开发区兴化工业园获得奖励资金1500万元。帮助泰州医药高新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获批省级特色创新园区,成为全省首批获批特色创新园区之一。推动靖江和泰州港保税物流(B型)申报创建,其中靖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
(二)聚焦稳定增长,全力推进外经贸加速发展。
共组织300多家企业参加首届进口博览会、广交会、华交会、日本大阪展等境内外展会,摊位近600个,有效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与中信保、人行等机构联合举办培训活动近10次,参加企业累计突破1000家,提高了外贸企业综合业务水平。
1-10月,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额达2.1亿美元,同比增长44.8%。离岸执行额1.52亿美元,同比增长83.1%,增幅列全省第2位。新增注册服务外包企业49家,比上年多增7家,全市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统计系统注册的企业达 251家。
1-10月,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个,并购金额961.6万美元,艾兰得营养品公司继续开展跨国并购,并购设立德国普拉根制药有限公司,实现对欧美高端市场的布局。实际投资额增长较快,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对外投资额710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8倍。
(三)聚焦惠民工程,全力推进商贸流通有序发展。
完成农贸市场提档升级项目50个,总投资额1.24亿元,其中,新建农贸市场6个,改造农贸市场44个;按星级化标准来分,三星级市场18个,二星级市场15个,一星级市场17个;按市区目标任务来分,海陵区8个,高港区9个,姜堰区25个,高新区8个。
加强单用途预付卡监督管理,全面落实“三项制度”。加强汽车流通行业、成品油市场等监管工作。
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目标压力较大。
从市(区)情况来看,市(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1-10月,除医药高新区和海陵区达到了序时进度外,其余五个市(区)较序时进度有较大的差距,其中靖江、兴化仅完成年度目标的27.87%和24.04%,严重拖累全市完成进度。
从新批项目来看,1-10月,全市新批外资项目97个,同比下降9.35%,合同外资20.72亿美元,同比下降44.91%,新设企业实际到账外资2.78亿美元,同比下降46%。
2.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不高。
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其中船舶进出口21.4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7.1%,同比增长20.9%,但是由于船舶、家电、医药、化工等主要商品采用加工贸易方式,造成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不高。1-10月,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74.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市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7%,列全省第10位。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回落明显。
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比去年同期下降 个百分点,较年初回落 个百分点。其中,中医药产品零售额由于统计计算方法调整直接拉低限上零售额增幅2-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中的一些企业因企业转型、关停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销售下降,全市批零业前20强中有20%企业负增长,零售业前20强中有30%企业负增长,拉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
4.项目体量有所下降,重大项目招引有待加强。
1-11月,全市新签约项目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但是平均投资体量有所下降,平均投资额为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0.8亿元。重大项目招引力度有待加强,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80个,较去年同期减少41个;50亿元以上龙头型项目9个,较去年同期减少7个;100亿元以上特大型项目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个。
实际利用外资确保1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稳定在130亿美元左右,外经营业额保持9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确保7%,力争8%。
重点推动泰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州港经济开发区、兴化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创建省级特色创新园区,力争成功获批1家。以苏新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为标杆,依托泰兴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中荷(泰州)国际合作园区建设。
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功能建设,挖掘传承创新泰州“老字号”品牌文化,深化“泰有味”美食推广,促进“商贸+” 餐饮、旅游、休闲等行业联动发展。继续推进市区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运用“互联网+”,重点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增创一批省级电商村、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街)区、农村电商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