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最近A股市场的走势有点“诡异”。
第一个诡异之处,是此前两个交易日美股大跌,A股反而显得坚韧,改变了以前跟跌不跟涨的套路。也许是因为A股从5月份以来的调整和长期箱体震荡提前释放了风险。也许是因为A股现在对内部因素更加敏感,对外部变化反应变得迟钝。
另外,从北向资金来看,以往每逢美股大跌,海外资金通常会同比例减持A股权益资产,导致北向资金呈现净流出。而近期美股出现了三连跌,结果同期北向资金流入A股市场的规模并未见到减少。这也许是海外资金要进行了避高就低的调仓动作,也许是A股市场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真的十分具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12月4日上市的科创板新股N建龙在上市首日即出现破发,收盘跌2.15%。从浙商银行开始,新股破发的速度越来越快,新股不败的神话彻底在2019年寒冬来临之际终结了。
一方面,由注册制和审核制构成的现行新股供给体系,彻底改新股发行的生态。目前科创板60家上市企业10家破发,破发概率16.7%。以后投资者不能再无脑“打新”了,配置打新市值是否值得也需要斟酌了。
另一方面,新股频繁破发,也凸显当下A股市场之低迷,投资者情绪之脆弱。当然,从另一方面考虑,越是低迷,反而越是蕴藏着机会。只是仅从新股破发这个迹象还不能说明当前市场已经见底。因为现在IPO扩容的节奏并不慢,12月又是资金面紧张的时刻尚未到来。也许,还有更多的“破发”新股接踵而至。
“阴跌”的风险正在靠近
本周以来,在海外市场,尤其是美股市场跌幅较大的背景下,A股市场展现出了一股韧劲儿。在取得12月开门红和两连阳之后,沪指在昨天(12月4日)仅以0.23%的跌幅报收,看上去十分坚挺。这种走势表明,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折腾,经贸关系的变化和外围市场的波动对A股的影响力日渐弱化。
但是,就短期而言,也有一些迹象表明,在看似顽强的抵抗下跌的过程中,“阴跌”的风险正在靠近。
所谓“阴跌”,也就是老股民常说的“钝刀子割肉”。在“阴跌”时期中,每个交易日的大盘指数的跌幅也许并不大,但整个时期的指数累计跌幅和个股跌幅就比较可观了。比如,在过去两周,沪指也就跌了三四十个点,就是以小涨小跌的震荡下行方式实现的。但在此期间,跌幅超过10%的个股比比皆是。
由于近期A股市场波动空间十分有限,一些技术指标难以发出明确的信号。也许只有拉长周期来分析整个市场,才能得到一些答案。
今年5月到11月,这半年的时间里,沪指几乎都是横向围绕2900点中位线上下100点波动。近一周以来,A股市场重心由2900点一线下移到年线附近争夺。无趋势的窄幅波动造成交投清淡,但这种运行不可能一直持续,市场最终还是要选择阶段性的方向。
从12月4日沪指表现来看,指数再次收于年线下方,且5日线和年线重合,市场上方压力凸显。由于年底将至,市场各方均较为谨慎,场外资金进场做多的意愿不甚强烈,市场活跃度继续小幅下降,成交量继续收缩,两市成交基本处于3500亿元以下。在这个量能水平之下,即使A股市场出现反弹,也不具有什么说服力。
从资金层面看,内外资严重分化。代表外资动向的北向资金连续15个交易日净流入,美股调整或引发海外资金同比例减持权益资产,在美股下跌之时,北向资金依然保持净流入势头,这对A股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这或许是近期A股市场“跌不多”的原因之一。
而代表场内资金动向的主力资金已连续11个交易日净流出。目前机构博弈及赎回导致的被动减仓还在持续,短期内不排除沪指再次创出11月以来的调整新低的可能性。重点观察以消费白马为代表的强势股的”补跌“过程是否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