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好评如潮,学生却有苦说不出,这是为何?

2019-09-02   王老师的粉笔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已于9月1日晚正式播出,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比起去年好了不少。没有了广告,也没有了小鲜肉。有的只是爱国情怀,有的只是正能量的传递。节目一经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然而好评的背后,却让很多学生苦不堪言。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倡导的电视节目。今年的主题是“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主题之下的《开学第一课》是满满的正能量。既然如此,为何会说《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们苦不堪言呢?

为何《开学第一课》会让学生苦不堪言?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小学都布置得有观后感的任务。《开学第一课》的结束时间是晚上9点半,这个时间对于很多大人而言,或许还只是夜生活的开始。然而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9点半已经到了睡觉的时候。睡觉时间不能睡觉,反倒还要写上一篇观后感,等观后感写完至少也是十点半。如此一来,自然就会有很多学生有苦说不出。

写观后感会熬夜,会影响学生休息,那学校就不能不布置观后感的任务吗?客观的说,布置观后感的任务没有错,通过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不仅能让学生及早的收心,而且也能让他们接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满满的正能量传递,正是当代学生的缺失。因此,观后感的任务没有错,而且也很有必要。只不过,完成的时间上却值得商榷。

很多学校都会要求在当晚就要完成观后感,这自然就会让他们熬夜。当好节目遭遇熬夜时,节目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如此一来,还不如在布置任务时,要求学生第二天来完成。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第二天来完成,就会有不少学生不会观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不是难事。学校第二天组织重播一次就能解决,更何况很多学生当晚还是不会观看。

《开学第一课》是弘扬正能量,观后感的方式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会太好。为什么?一个人的观后感只是自己的一知片解。与其这样,还不如第二天上午由老师组织观看,然后同学们互相讨论。以讨论的方式不仅能使节目内容更加深刻,也能让孩子们真正的体验到开学是乐趣而不是痛苦。

一篇观后感,有些形式主义,但也不完全是形式主义。然而却不能因为观后感的存在,让一个大人小孩都受益的节目,成为一种硬性任务。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少一点框框,多一些童真。好节目,就要发挥好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爱上《开学第一课》,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