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石制工具,大禹怎样治水?他凭什么治水成功?

2019-12-03   苏白传媒

靠石制工具,大禹怎样治水?他凭什么治水成功?

标签:中国人文历史、先秦历史话题事件人物、大禹怎么治水成功?石制工具大禹治水?历史事件杂谈随笔故事

尧、舜时代,在中国属于传说时代,大致在四千二百年或者略前,大禹做了天子,夏朝建立。历史学家一般将其日期定位为四千年左右。大禹是接替舜为天子的,而舜是接替尧为天子的,这三人当政的时间在一条线上,前后相差最多不超过百年的时间。


根据传说,尧当政的时候,中原一带大洪水暴发。《史记》上说:“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先秦的其他典籍对这场大洪水也有记载,比如《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淮南子》中也有记载:“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但是,这些记载说的都很简略,具体情况没有讲,洪水的范围有多大,淹了哪些地方,淹死了多少人,这些都没有。但关于大禹治水的情况,《史记》还是给了些信息,说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入,说他削减自己建房屋的费用,将资金用在治水上,共疏浚治理了包括黄河在内的九条河流。关于大禹出行的交通工具,《史记》上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这几句话很重要,根据这几句话推测,大洪水并没有将中原全部变成沼泽,还有可以行车的地方,洪水淹没的,应该只是低凹地带。这与后世科学家考察研究那场大洪水所得出的结论大致吻合。

中国的科学家考察了大量古代文明遗址,范围包括河南、山西、山东、青海、甘肃、江苏、湖北等,发现遗址的文化层上的确有大洪水的痕迹。位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遗址,要么是被洪水堆积的泥沙掩埋,要么是遗址的充填物中有大量的河流砂层。位于中原山东一带的遗址,在人类居住面之上,发现有数米厚棕红色的粘土,粘土的底部则夹杂有波浪状的砂质。而泥沙层及波浪状沙质的年代,不约而同的指向四千年前左右。

这些被泥沙掩埋或者其中有河沙充填物的遗址,有一个共同特点,地势比较低,或在河流通过的山间盆地内,或在河流附近的平原上。可以想象,当河水暴涨冲出河道四处横流时,生活在这些遗址内的先民无可避免的就遇难了。

在青海喇家遗址的泥沙之中,就发现有人类的尸骨,还有食物以及倒扣的陶罐等物,将四千多年前大洪水造成的惨状呈现给今天的人们:一个成年人的骨架靠着墙,骨架的怀中还有一个儿童的骨架,儿童的口中还含着一个喝水的陶杯。

这场大洪水给先民造成的损失巨大,但华夏文明并未因此断绝。因为在中原一带,先民所居之地多处于倾斜的台地上,当洪水漫上较低处时,先民可以挪移到高处躲避,待到肆虐的洪水退去后,再下来重整家园,恢复农耕。

中原地区黄土堆积深厚,山前台地发育丰满,河流下切较深。在近山傍岭处,几乎每条河流的两旁,都有低平的川道,川道两边就是倾斜高耸的台地。如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就处于这样的台地上,考古学家怀疑二里头很可能就是夏朝时期的都城。

古典籍在提到大禹治水时,说他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个大湖,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座大山。很明显,“九”表示很多的意思,并非实指。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要凿通了九座大山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禹之时,属于石器、铜器并用的时代,铜的冶炼技术还很粗燥原始,产量很少的铜基本都做礼器,在祭祀天地或先祖时用,无法普及到生产工具上。要靠石制工具掘山疏河,其效率的低下可想而知,要完成包括黄河在内的九条河流的疏通工作,工程量巨大不说,问题是洪水仍在肆虐,以先民当时的条件,靠近河流都非常困难。

那么,四千年前的大洪水怎样消失的,中原地区的先民是如何转危为安,继续走向文明之路的?

在古气候学诞生之前,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人们的解释只有一个:疏通的办法好,方向正确。至于用原始的石制工具如何疏通河道,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人们就不予深究了。

古气候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诞生的时间也不长,但研究探讨史前气候的方法非常先进,手段多样。在古气候学领域,出土的古代动物尸骨中就含有气候信息。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动物只在热带或亚热带生活,有些动物只在寒带生活。对出土动物的遗骨测定年代后,就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气温。植物也是如此,不同的植物对温度湿度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家在不同年代的土层中搜寻植物花粉及孢子,通过孢粉的种类、数量的对比,便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气温情况、降雨情况。

当然,科学家的手段绝不止这些。在古气象学家的眼中,湖水中的沉泥、山洞内的石笋、树木的年轮、地层岩层中的沉积物等,都带有遥远年代的气象信息。

以石笋为例。石笋就是钟乳石,主要生长于喀斯特地貌的洞窟中。形成原理是:喀斯特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喀斯特岩石又称熔岩,由碳酸盐、岩盐等组成。雨水渗入喀斯特土壤,与二氧化碳作用,形成碳酸溶液,该溶液对碳酸盐有溶解作用,当含有碳酸溶液的雨水穿过岩石的缝隙时,便溶解了不少的碳酸钙。水滴落在洞窟地面后,水分蒸发,碳酸钙逐渐析出,千年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累积下来,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石笋。石笋中厚度不一的沉积条带与树木的年轮类似。

石笋的生长速度与沉积条带的厚薄直接相关,而沉积条带的厚薄取决于滴水的多少及滴水中碳酸钙的浓度。很显然,滴水的多少与降雨强度紧密关联,滴水中的碳酸钙浓度也与雨量、温度等关系密切。

科学家通过对石笋沉积条带的观察研究,可以逆推千年万年前的降雨气温等情况,其时间可以精确到年甚至某年的某个季度。

同样的,古老湖泊中的沉积泥,古老岩层土层中的矿物质、植物孢粉等,也含有丰富的气象信息。科学家通过观察研究,便可以推算出古老年代的气候情况。

所谓的4.2ka事件,便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最后一致确认的古气候事件。该项研究首先由欧美古气象学家提出,他们在欧美研究了大量的冰川遗址、深湖沉泥及洞中石笋等后,认定在4200年前左右,北半球发生了一次突然降温,同时伴随着大面积的干旱,持续时间约为一百多年。

紧接着中国的科学家也开始了这项研究,对中国境内的湖泊沉泥、洞内石笋及古老地层中的孢粉等进行采样观察分析,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采样的范围几乎囊括了中国南北东西中各个方位。在对湖北清江和尚洞中石笋的研究显示,4.2ka事件发生时,亚夏季风的强度减弱温度降低,出现干旱现象。对采自内蒙古及黄土高原古土壤中的孢粉进行研究,发现在四千年左右,这些地方在温度降低的同时,也出现了干旱。科学家们在西藏、青海、江苏的湖泊中采集的纹泥,在湖北神农架九大湖中采集的泥炭等物,在陕西柞水的溶洞中采集石笋,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在四千年前左右,气候迅速由温湿转向凉干。通俗点说,就是天气忽然转冷了,降雨也大幅减少了。

也就是说,科学家确认了4.2ka气候事件同样发生在中国,导致了降温及降雨的大幅减少。只不过时间比欧洲稍微推后了一些,在4000年前左右,比欧洲晚了约莫200年。

联系到大禹治水的成功,一切就明朗化了。夏朝的建立,也就是大禹当上天子的时间,也就在4000年前左右。因为他成功的制服了洪水,解决了洪水泛滥给先民造成的生存生活问题,舜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他。

大禹很幸运,借助4.2ka事件,借着降雨量忽然大幅减少的契机,领导先民做了一些在当时力所能及的疏通工作,功成名就,为后世缅怀赞扬。同样的,华夏先民也是幸运的,因为气候突变而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保证了文明的火炬不灭。(3202字)

文|七孟 (陕西西安人,作家,报刊图书写手,常规版税稿费出版图书多部。苏白传媒旗下昆德拉传媒编辑部策划编辑。)

审读:苏白传媒编审苏白

运营:苏白传媒墨墨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并不代表文字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