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霖
青衣名词的来由
近些日来,又有几位友人,怂恿我谈谈陈德霖。
在青衣行中,他是一个划时代的角色。在毘曲中,无论从前或现在,是没有青衣这个名词的。
因为昆曲中,旦行的正角,都是青年女于,都是现在的闺门旦。例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绣襦记》中的李亚仙,《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等等,都名曰正旦,而不名曰青衣。
北平戏界,有青衣这个名词,大致是始自高腔,如《女诈》等戏之旦角,则名日青衣,然最初是叫作正旦,这种角只唱高腔(弋腔),绝对不唱昆曲,且脸上永不擦粉。
在前清时代,倘正旦一擦粉,那就成了笑话了,台下非叫倒好不可。到光绪中叶,高腔一衰,这种角色也就看不见了。
昆腔中只用旦贴等字,有时写正且二字,所以笔记中,如《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书,对于凡习演旦角之人,都注明曰习昆旦,向无青衣花旦之分别。
一直到现在,昆腔的戏班或禀房,也没有青衣这个名词,凡唱旦角之人,就是说唱旦角的,或曰旦行。
往较详细里分析,也就是旦或贴。比方春香、红娘等类角色,只能说是唱贴旦的,而不能说是唱花旦的。固然也有人呼之为花旦,但那仍然得算是外行话。
到了皮黄班中,青衣、花旦两名词,就分得相当清楚,可就把闺门旦这一行,又算是废掉了。
元明两朝,杂剧传奇中所注旦或正旦,这两个名词,清朝以后,都名曰闺门旦。
不过这个名词,在剧本中并不常见,只戏界老辈口中说之。
到清朝末年,戏界人也不常说了,把倒门旦这一行的戏,由青衣花旦两行分着担任,
戏界的名词,叫作两抱着的戏,大致是唱工多的就归了青衣,表情多的就归了花旦。
张不开嘴与张开嘴
前边所说,陈德霖为划时代的角色者,因为青衣这一行,在前清光绪年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时期,有张不开嘴,及张开嘴之分。
张不开嘴者,张嘴音不好听,或竟无张嘴音也,张开嘴者,张嘴音好听也。
所谓张嘴音,即是发花辙中之“差”、“家”及怀来辙中之“来”、“呆”等字也。
自陈德霖以前之唱青衣者,大多数都张不开嘴。陈德霖以后之唱青衣者,大多数都是能张开嘴的。
所谓不能张嘴者,并非错处,因为彼时的角色,都是先学的昆曲,后来所谓有昆曲的底子,念字多不讲张嘴,例如“战”字读如篆,“可"、“半"等字,也不能完全张嘴。
照昆曲的念法,念惯了,唱皮黄也就仍照旧念之。彼时的观众,因为听惯了昆曲,也就都听着顺耳,所以也都赞成这种念法,倘不这样念,大家还有点瞧不起。
光绪初叶以后,昆曲已就衰微,中叶以后,在北京就没有昆弋班了。
彼时又正是梆子腔盛行的时候,梆子腔中念唱,都是北方的读法,专讲张嘴音。
大家听惯了梆子腔张嘴音的唱法,而又久已不听昆曲的唱法,于是乎都听着张嘴音顺耳,听着昆曲的念法,反倒觉着别扭了。
在这个时候,皮黄因为迎合观众的心理,也就改变了作风,这总算是把昆曲的遗传性,给废掉了。从前认为要不得的念法,到此时都要仿效了。
但是老的角色,终因习惯了旧的念法,想改也不大容易,便不能受观众的欢迎。
于是戏界人的子弟,初学戏时,倘能把张嘴音的字念得好听,则亲友知道喽,都要庆贺,都说:
好了,张开嘴了,有饭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