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书包收拾好了吗?磨磨蹭蹭的,宝宝你赶紧呀!”
宝宝:“妈妈你别催我,催得我都收拾不好了!”
妈妈:“快点快点,把这个作业给完成了!”
宝宝:“妈,你别催我,催得我都写错了!”
上面类似的这种对话,相信所有的宝妈们都很熟悉,宝妈们似乎时时刻刻都在催促着孩子完成手上的事情,而且似乎认为孩子完成得越快就越优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越催孩子,越毁孩子
1.易形成“被动废”
“被动废”是指一个孩子如果做某件事情被反复地催赶,则容易丧失本身所有的主动积极性,反而容易导致对事情本身产生厌恶和抵抗情绪,甚至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所以在生活当中,父母们不要老是反复催促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这不仅容易让他们丧失兴趣,反而会引起他们对父母要求的强烈抵抗,最后把手头的事情做砸,一无所获。
2.过度催促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有相关的儿童精神研究专家表明,孩子越受到催促做某事,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愈加极端,严重的可能会演变成极度反叛型和依赖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要么是极度叛逆父母,不听父母劝说,要么就是太过于在乎父母的看法以及期待,从而导致丧失自己的自主人格。不管是上面的哪一种,给孩子健康的人格形成都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二、父母要学会带着孩子与“蜗牛”同行
1.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
其实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会带着孩子与蜗牛同行,那就是学会慢慢前进的道理。孩子的成长发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不可能如大人所愿顺利快速地完成。所以父母们应该适当调整好心态,尽量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要总是不断地催促孩子。尤其是有一些宝妈要管住嘴,不要在孩子面前叨叨个不完,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孩子对于父母的反感。
2.制定好科学的计划
大部分父母催促孩子无非是认为孩子某个行为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事情的进行,如果是这样的话,何不早一些就做好相关的安排,比如说制定详细的计划。把每一件事情都落实到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并且提前和孩子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够让孩子形成比较强的时间观念和计划安排理念。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避免父母的连环夺命催,孩子也能够井然有序地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我相信所有的宝妈们也不希望自己受到连环夺命催,那就换位思考一下,也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催孩子们了。